海峡两岸同形形容词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题目说明 | 第11页 |
| ·海峡两岸同形词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两岸同形异义词语差异类型的研究 | 第11-14页 |
| ·两岸同形异义词语差异原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两岸同形异义词语的特例研究 | 第15-16页 |
| ·两岸同形异义词语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 ·有助于加深对两岸同形形容词差异的认识 | 第16-17页 |
|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岸同形形容词的融合状况 | 第17页 |
| ·有助于两岸汉语词典的编纂 | 第1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材料与两岸常见的同形异义形容词 | 第17-18页 |
|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 2 海峡两岸同形反义形容词“窝心”的比较考察 | 第20-29页 |
| ·两岸同形反义词“窝心”的反义表现 | 第20-22页 |
| ·同形反义形容词概况 | 第20-21页 |
| ·义项相反 | 第21-22页 |
| ·色彩相反 | 第22页 |
| ·小结 | 第22页 |
| ·两岸同形反义词“窝心”的地域差异 | 第22-25页 |
| ·“窝心”在大陆方言、普通话中的用法和联系 | 第22-24页 |
| ·“窝心”在台湾“国语”中的前后差异情况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页 |
| ·“窝心”的历时变化情况及两岸的认知差异 | 第25-29页 |
| ·“窝心”的历时变化情况 | 第25页 |
| ·“窝心”的认知考察 | 第25-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3 海峡两岸若干同形近义形容词的比较考察 | 第29-43页 |
| ·两岸同形近义形容词的词义比较 | 第29-36页 |
| ·从“紧张”、“高档”看词义范围的差异 | 第29-31页 |
| ·从“不当”看词义轻重的差异 | 第31-33页 |
| ·从“固执”看词义色彩的差异 | 第33-36页 |
| ·小结 | 第36页 |
| ·两岸同形近义形容词的用法比较 | 第36-43页 |
| ·从“不肖”看搭配能力的差异 | 第36-38页 |
| ·从“高档”看句法功能的差异 | 第38-41页 |
| ·从若干词看词性活用的差异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4 海峡两岸同形形容词差异原因分析 | 第43-51页 |
| ·词义大小的不同 | 第43-45页 |
| ·词义大小对词义范围的影响 | 第43-44页 |
| ·词义大小对词的用法的影响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页 |
| ·词义转变的不同 | 第45-46页 |
| ·修饰对象的泛化 | 第45页 |
| ·修饰对象的抽象化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页 |
| ·词语认知的不同 | 第46-49页 |
| ·认知对词义泛化的影响 | 第46页 |
| ·认知对义素意义的影响 | 第46-47页 |
| ·认知对词类活用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页 |
| ·其他原因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5 海峡两岸同形形容词的趋同分析 | 第51-58页 |
| ·两岸同形形容词的趋同情况 | 第51-53页 |
| ·大陆对台湾的影响 | 第51页 |
| ·台湾对大陆的影响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页 |
| ·两岸同形形容词趋同的内在基础 | 第53-55页 |
| ·古今联系 | 第53-54页 |
| ·词义联系 | 第54-55页 |
| ·认知联系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页 |
| ·两岸同形形容词趋同的外在条件 | 第55-58页 |
| ·历史潮流的推进 | 第56页 |
| ·兼收并蓄的态度 | 第56页 |
| ·功能互补的需要 | 第56页 |
| ·语言交际的促进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6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