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释义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许慎和《说文解字》 | 第8-10页 |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说文解字》释义研究 | 第16-53页 |
第一节 形训 | 第17-22页 |
一、 因形说义 | 第17-18页 |
二、 以具体释抽象 | 第18-20页 |
三、 利用特征释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义训 | 第22-43页 |
一、 同义互训 | 第22-27页 |
二、 由反知正 | 第27-29页 |
三、 标明义界 | 第29-34页 |
四、 譬况说明 | 第34-36页 |
五、 标明属别 | 第36-38页 |
六、 以经考字 | 第38-41页 |
七、 本字复出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声训 | 第43-53页 |
一、 同(近)音释义 | 第44-45页 |
二、 互训式 | 第45-46页 |
三、 训释联绵词 | 第46-47页 |
四、 推源 | 第47-48页 |
五、 母子相训 | 第48-49页 |
六、 “读若”式 | 第49-53页 |
第三章 《说文》释义特点及影响 | 第53-58页 |
第一节 《说文》的释义特点 | 第53-54页 |
一、 形象性 | 第53页 |
二、 探求本义 | 第53-54页 |
三、 知识性 | 第54页 |
第二节 《说文》对后世辞书的影响 | 第54-58页 |
一、 从本义出发 | 第55页 |
二、 释义方法的借鉴 | 第55-57页 |
三、 编排体例的借鉴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