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3-2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交通网络的互馈作用 | 第23-35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 第23-24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 | 第23页 |
·城乡发展的演变阶段与趋势 | 第23-24页 |
·城乡一体化空间范围界定及特征 | 第24-26页 |
·城乡一体化空间范围界定 | 第24-25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的社会交通特性 | 第25-26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 第26-29页 |
·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基础 | 第26-27页 |
·城市化发展规律与趋势 | 第27-28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源动力 | 第28-29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交通网络的互馈发展 | 第29-34页 |
·城乡交通网络定义及形态特征 | 第29-31页 |
·交通网络与城市辐射强度的关系 | 第31-33页 |
·交通网络拓展与城乡发展的耦合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的配置规模 | 第35-48页 |
·城乡一体化规模与城乡交通网络的互馈作用研究 | 第35-42页 |
·城乡一体化规模及城乡交通网络演化模型 | 第35-38页 |
·城乡一体化规模与交通网络的互馈模型 | 第38-42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交通网络配置规模分析 | 第42-44页 |
·交通网络规模与城乡一体化规模的弹性 | 第42-43页 |
·城乡互动发展的交通网络最佳阶段性配置规模 | 第43-44页 |
·基于分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与交通网络的协调性分析 | 第44-47页 |
·城乡一体化区域的分形维数 | 第45-46页 |
·城乡交通网络分形维数 | 第46页 |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模与交通网络协调性判断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配置的交通需求分析方法 | 第48-73页 |
·交通场分析方法的引入 | 第48-53页 |
·场理论在交通中的应用现状 | 第48页 |
·现有交通需求分析方法比较 | 第48-49页 |
·城乡一体化区域建立交通场分析法的背景 | 第49-50页 |
·交通场产生机理 | 第50-51页 |
·交通场的定义 | 第51-52页 |
·交通场分析的空间范围界定 | 第52页 |
·引入交通场的作用 | 第52-53页 |
·城乡交通场分析基础与框架 | 第53-59页 |
·交通场分析的基础 | 第53-55页 |
·城乡交通场预测的框架流程 | 第55页 |
·交通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 | 第55-59页 |
·城乡交通场模型的建立 | 第59-63页 |
·城乡交通场的含义 | 第59页 |
·交通场强模型 | 第59-61页 |
·交通场计算实例 | 第61-63页 |
·城乡交通场的特性 | 第63-67页 |
·交通场的空间特性分析 | 第63-64页 |
·交通场的活跃度 | 第64-65页 |
·交通场扩散特性分析 | 第65-67页 |
·交通场的场流转换模型 | 第67-71页 |
·交通场的分布与OD预测 | 第67-69页 |
·城乡交通网络的配流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结构配置研究 | 第73-89页 |
·城乡交通网络的结构组成 | 第73-75页 |
·城乡交通网络的类型 | 第73-74页 |
·城乡主要交通方式特点 | 第74-75页 |
·城乡交通方式结构配置型 | 第75-81页 |
·城乡交通方式结构配置的影响因素 | 第75-77页 |
·交通方式结构选择模型 | 第77-81页 |
·城乡交通网络配置的空间形态结构配置 | 第81-83页 |
·典型的道路网空间结构分析 | 第81页 |
·典型的道路网效率分析 | 第81-83页 |
·交通网络配置的更新模型 | 第83-87页 |
·城乡道路网络的配置的复杂性 | 第83-84页 |
·交通网络更新配置的思路 | 第84-86页 |
·交通网络配置更新的方法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城乡一体化空间道路布局与优化 | 第89-109页 |
·城乡道路网布局的层次结构分析方法 | 第89-95页 |
·城乡道路网等级结构配置分析 | 第89-90页 |
·交通场的空间聚类方法 | 第90-92页 |
·横向通道路网的层次聚类识别法 | 第92-93页 |
·射线通道识别的夹角余弦聚类法 | 第93-94页 |
·路网配置中节点连通迫切度分析 | 第94-95页 |
·城乡一体化道路网络布局生成方法 | 第95-99页 |
·蚁群系统与路径搜索算法 | 第95-97页 |
·道路网络节点连通强度的蚁群生成法 | 第97-99页 |
·路网节点布局规划方案生成 | 第99页 |
·城乡一体化道路网络结构优化模型 | 第99-101页 |
·城乡一体化道路网络优化目标分析 | 第99-100页 |
·城乡道路网络优化设计的目标模型 | 第100-101页 |
·城乡一体化道路网络配置标准探讨 | 第101-103页 |
·技术等级的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101-102页 |
·城乡一体化道路断面布置的协调 | 第102-103页 |
·资金约束下的城乡道路网络等级优化模型 | 第103-106页 |
·模型假定 | 第104页 |
·双层模型建立 | 第104-105页 |
·模型的求解 | 第105-106页 |
·城乡道路网配置规模与经济协调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道路网规模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分类 | 第106页 |
·道路网合理规模的经济评价方法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城乡一体化区域公共交通线路配置 | 第109-123页 |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趋势 | 第109-110页 |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背景 | 第109页 |
·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配置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城乡公交客运线路分级 | 第110-111页 |
·城乡公交客运的等级划分 | 第110-111页 |
·城乡公交的运输方式及特点 | 第111页 |
·城乡一体化公交方式的选择 | 第111-113页 |
·公交方式的效用函数 | 第112页 |
·公交方式选择的Logit模型 | 第112-113页 |
·城乡一体化区域公交线网优化布设方法 | 第113-119页 |
·城市公交线路布设方法概述 | 第113-114页 |
·城乡公交线路布设方法 | 第114-115页 |
·城乡公交线线路布设示例 | 第115-119页 |
·城乡公交网络优化方法 | 第119-122页 |
·线网布置及优化原则 | 第119-120页 |
·线网优化布置因素分析 | 第120-121页 |
·线网布置及优化模型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