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领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综述 | 第18-22页 |
·健康监测的发展过程 | 第18页 |
·健康监测与传统检测的区别 | 第18-20页 |
·健康监测的应用 | 第20-22页 |
·高速铁路的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 | 第22-23页 |
·国外高速铁路及桥梁的建设情况 | 第23-24页 |
·国内高速铁路及桥梁的建设情况 | 第24页 |
·桥梁结构状态评估的发展现状 | 第24-30页 |
·桥梁评估概述 | 第24-25页 |
·桥梁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现有的桥梁评估方法 | 第26-30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大型桥梁结构研究 | 第30-67页 |
·国内外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的建设 | 第30-31页 |
·高速铁路各大桥型结构特点及健康指标 | 第31-40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梁桥特点及对应指标 | 第31-34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拱桥特点及对应指标 | 第34-36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特点及对应指标 | 第36-37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组合桥特点及对应指标 | 第37-40页 |
·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桥式发展趋势 | 第40-41页 |
·正常使用状态下易损性分析 | 第41-65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高速铁路大跨连续钢桁拱梁易损性分析实例 | 第4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大型特殊结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 第67-121页 |
·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第67-71页 |
·监测系统的组成 | 第67-68页 |
·监测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 第68-69页 |
·监测项目的确定 | 第69-70页 |
·监测位置的确定 | 第70-71页 |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突出特点 | 第71-72页 |
·高速铁路桥梁监测系统传感器的选用及精度要求 | 第72-83页 |
·传感器的选用 | 第72-73页 |
·健康监测常用传感器及要求 | 第73-83页 |
·传感器布置研究 | 第83-98页 |
·传感器布置意义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 第83-84页 |
·传感器布置的数学描述 | 第84-86页 |
·传感器布置理论与方法 | 第86-93页 |
·修正的传感器布置准则与算法 | 第93-98页 |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传感器布置实例 | 第98-119页 |
·加速度传感器布置 | 第99-117页 |
·各类传感器总体布置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5章 铁路桥梁动力指标限值标准研究 | 第121-136页 |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动力指标限值标准 | 第121-128页 |
·上部结构动力指标限值标准 | 第121-126页 |
·下部结构动力指标限值标准 | 第126-127页 |
·车辆参数限值标准 | 第127-128页 |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动力指标限值标准的对比分析 | 第128-132页 |
·我国普速与高速铁路桥梁动力指标限值标准对比 | 第128-131页 |
·国内外高速铁路桥梁动力指标限值标准对比 | 第131-132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动力指标限值标准的讨论分析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6页 |
第6章 高速铁路大型桥梁结构运营状态评估 | 第136-174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状态评估的特点 | 第136-137页 |
·基于监测统计数据的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状态评估理论 | 第137-151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评估指标的确定 | 第138-140页 |
·各监测参数变化量的近似统计分布 | 第140页 |
·基于统计分布的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状态评估等级的划分 | 第140-143页 |
·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143-145页 |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动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45-151页 |
·高速铁路大型桥梁结构运营状态评估流程 | 第151-152页 |
·评估示例 | 第152-172页 |
·工程概况 | 第152-153页 |
·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置 | 第153-155页 |
·底层评估指标的监测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155-167页 |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67-171页 |
·运营状态评估 | 第171-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