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7页 |
| ·研究内容 | 第7-8页 |
| ·研究方法 | 第8页 |
| ·相关研究成果 | 第8-10页 |
| ·关于普通话疑问范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
| ·关于方言疑问范畴的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成都及成都方言概况 | 第11-14页 |
| ·成都概况 | 第11页 |
| ·成都方言概况 | 第11-14页 |
| ·成都话的语言特点 | 第12页 |
| ·语音方面 | 第12-13页 |
| ·词汇及语法方面 | 第13-14页 |
| 第三章 成都话的疑问词 | 第14-33页 |
| ·成都话的语气词 | 第14-19页 |
| ·哇[ua~1] | 第14-15页 |
| ·啊[a~2] | 第15-16页 |
| ·嘛[ma~2] | 第16页 |
| ·嗦[so~2] | 第16-17页 |
| ·哈[xa~3] | 第17-18页 |
| ·嘎[ka~3] | 第18页 |
| ·不[pu~2] | 第18页 |
| ·喃[nan~1] | 第18-19页 |
| ·该嘛/该是嘛/该是哈[kai~3ma~2]/[kai~3s~4ma~2]/[kai~3s~4xa~3] | 第19页 |
| ·疑问代词 | 第19-33页 |
| ·哪[na3] | 第20页 |
| ·询问人的代词 | 第20-21页 |
| ·询问事物的代词 | 第21-23页 |
| ·询问地点的代词 | 第23-25页 |
| ·询问时间的代词 | 第25-27页 |
| ·询问动作行为方式、状态的代词 | 第27-30页 |
| ·询问原因、目的的代词 | 第30-31页 |
| ·询问程度、数量的代词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成都话的疑问句 | 第33-51页 |
| ·成都话的特指问句 | 第33-34页 |
| ·体词性指代词式特指问 | 第33页 |
| ·谓词性指代词式特指问 | 第33页 |
| ·省略式特指问 | 第33-34页 |
| ·成都话的是非问句 | 第34-37页 |
| ·“啊”字是非问 | 第34-35页 |
| ·“哇”字是非问 | 第35页 |
| ·“哈”字是非问 | 第35页 |
| ·“嘎”字是非问 | 第35-36页 |
| ·“嗦”字是非问 | 第36页 |
| ·“嘛”字是非问 | 第36页 |
| ·“不”字是非问 | 第36-37页 |
| ·成都话的选择问句 | 第37-39页 |
| ·“X嘛Y(嘛)”式选择问 | 第37页 |
| ·“X(嘛/喃)还是Y(嘛/喃)”式选择问 | 第37页 |
| ·“是X嘛Y(嘛/哦)”式选择问 | 第37页 |
| ·“X哇Y嘛”式选择问 | 第37-38页 |
| ·“是X(嘛)还是Y(嘛)式选择问 | 第38页 |
| ·“(是)X(嘛/哇)(还是)Y(嘛/哇)还是Z(嘛)”式选择问 | 第38页 |
| ·“X还是啷个(嘛)”式选择问 | 第38-39页 |
| ·成都话的正反问 | 第39-44页 |
| ·反复式正反问 | 第39-43页 |
| ·省略式式正反问 | 第43-44页 |
| ·附加式正反问 | 第44页 |
| ·成都话的反问句 | 第44-51页 |
| ·特指反问句 | 第45-47页 |
| ·是非反问句 | 第47-50页 |
| ·选择反问句 | 第50页 |
| ·正反反问句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9页 |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