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 ·研究目的、意义与现状 | 第13-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 ·语言对比研究与中介语构建理论 | 第17-19页 |
| ·对等翻译理论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文化类教材生词释译情况分析 | 第22-39页 |
| ·文化类教材的使用状况 | 第22-26页 |
| ·对文化类教材的考察 | 第22-23页 |
| ·生词释译效果调查 | 第23-26页 |
| ·教材的选择 | 第26-27页 |
| ·《中国文化》 | 第26页 |
|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 | 第26-27页 |
| ·《语言文化双向教程》 | 第27页 |
| ·三种教材释译情况比较与分析 | 第27-39页 |
| ·释译模式比较 | 第27-28页 |
| ·释译方式比较 | 第28-33页 |
| ·释译内容比较 | 第33-39页 |
| 第三章 教材生词英文释译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9-50页 |
| ·词性的释译的问题 | 第39-40页 |
| ·没有词性注释 | 第39页 |
| ·对课文生词词性释译完全错误 | 第39-40页 |
| ·对生词词性的标注不符合这个词在原文中出现时的词性 | 第40页 |
| ·注释所用释译词的词性少于被释译的生词的词性 | 第40页 |
| ·释译所用释译词的词性多于被释译的生词的词性 | 第40页 |
| ·词义释译的问题 | 第40-46页 |
| ·英汉语义完全对等的问题 | 第41-42页 |
| ·英汉语义不完全对等产生的问题 | 第42-45页 |
| ·英汉语义缺乏对应的问题 | 第45-46页 |
| ·生词与译词色彩意义不一致的问题 | 第46-48页 |
| ·译词与被译词的感情色彩不一致 | 第46-47页 |
| ·译词与译词的语体色彩不一致 | 第47-48页 |
| ·生词与译词的文化内涵不一致 | 第48页 |
| ·生词的释译缺乏搭配说明的问题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生词释译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及翻译策略 | 第50-58页 |
| ·英译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50-54页 |
| ·译者同编者沟通不足 | 第50页 |
| ·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分析英译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50-53页 |
| ·从词汇学的角度分析英译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53-54页 |
| ·英译问题的翻译策略 | 第54-58页 |
| ·英汉语义完全对等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 第54页 |
| ·英汉之间不完全对等的翻译策略 | 第54页 |
| ·英汉语义完全不对等的翻译策略 | 第54-56页 |
| ·生词与译词色彩意义不一致的翻译策略 | 第56-57页 |
| ·生词缺乏搭配说明时的翻译策略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58-61页 |
| ·对文化类教材生词释译的建议 | 第58-60页 |
| ·释译模式多样化 | 第58页 |
| ·教材媒介语释译要体现国别化特征 | 第58页 |
| ·不能脱离语境进行词性标注 | 第58-59页 |
| ·根据课文语境,列出并注释词语的义项及英文注释 | 第59页 |
| ·词语释译要兼顾词语的感情色彩、社会文化内涵和语体风格 | 第59-60页 |
| ·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设想 | 第60-61页 |
| 注释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