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自主学习 | 第9-16页 |
第一节 自主学习实质 | 第9-12页 |
一、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 | 第9-11页 |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自主学习的内在机制 | 第12-13页 |
一、解释任务特征和要求 | 第12页 |
二、设置学习目标 | 第12页 |
四、加工学习任务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自主学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 第13页 |
第四节 语文学习特点与自主学习 | 第13-16页 |
一、语文学习的广度──全息兼容的广延性 | 第13-14页 |
二、语言学习的长度──伴随人生的终生性 | 第14页 |
三、语文学习的深度──化育人格的修身性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 第16-21页 |
第一节 学生的自主意识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17-18页 |
一、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 | 第17-18页 |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 第18页 |
三、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 | 第18页 |
第三节 良好的情境氛围 | 第18-19页 |
一、创设良好情境氛围的意义 | 第18页 |
二、创设良好情境氛围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四节 强烈的心理需求 | 第19-21页 |
一、期望效应 | 第19-20页 |
二、公平效应 | 第20页 |
三、赏识效应 | 第20页 |
四、成就效应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 第21-25页 |
第一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 第21-23页 |
一、创设氛围,唤醒意识 | 第21页 |
二、课内激趣,注重指导 | 第21-22页 |
三、课外迁移,扩展视野 | 第22页 |
四、重视训练,培养能力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 第23-25页 |
一、预习──精加工策略和领会监控策略 | 第23页 |
二、课堂对话──简明笔记,敢于质疑 | 第23-24页 |
三、课后迁移──信息储存和运用策略 | 第24-25页 |
第四章 高中新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 第25-37页 |
第一节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分析 | 第25-26页 |
一、内涵分析 | 第25页 |
二、意义分析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三、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7页 |
第三节 高中课改后的语文课程结构 | 第27-28页 |
一、新的语文课程结构 | 第27页 |
二、苏教版的课程结构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必修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 第28-31页 |
一、“文本研习”课型:整体把握,多重对话 | 第28-29页 |
二、“活动体验”课型:设计活动,真切体验 | 第29-30页 |
三、“问题探究”课型:探究发现,开拓创新 | 第30-31页 |
第五节 选修课程中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 第31-37页 |
一、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 第31-32页 |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 | 第32-35页 |
三、研究性学习模式 | 第35-37页 |
第五章 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实践的反思 | 第37-41页 |
第一节 自主学习的误区 | 第37-38页 |
一、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 | 第37页 |
二、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学习” | 第37-38页 |
三、把“自主学习”等同于“小组学习” | 第38页 |
第二节 关注学生的学习潜能 | 第38-39页 |
一、关照学生真正的内在需要 | 第38页 |
二、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 | 第38页 |
三、老师的问题提炼和设计需有层次性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 第39页 |
一、关照学生的个性生成 | 第39页 |
二、分层实施进行教学活动 | 第39页 |
三、讨论与争鸣的学习方式 | 第39页 |
四、研究性学习进课堂 | 第39页 |
第四节 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 | 第39-41页 |
一、启发学生 | 第40页 |
二、提炼观点 | 第40页 |
三、点拨讲述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附录: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及其数据统计 | 第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教硕在读期间教科研成果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