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序 | 第11-14页 |
1 职业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职业适应性的概念 | 第14页 |
·重视职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 第14-17页 |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 第14-15页 |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率 | 第15页 |
·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使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 第15页 |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第15-17页 |
2 职业适应性中与心理负荷研究有关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 第17-28页 |
·关于职业适应性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个体差异研究 | 第19-22页 |
·个体差异研究的作用 | 第19-20页 |
·个体差异与安全 | 第20页 |
·个体职业适应性(adaptation) | 第20-22页 |
·职业适应性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第22-28页 |
·国外有关职业适应性的研究 | 第23-24页 |
·国内有关职业适应性的研究 | 第24-28页 |
3 心理负荷的理论研究 | 第28-39页 |
·心理负荷的概念 | 第28-29页 |
·心理负荷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 | 第29-34页 |
·心理负荷的理论模型 | 第29-32页 |
·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分类 | 第32-34页 |
·研究心理负荷的意义 | 第34-36页 |
·国内外关于心理负荷的研究成果 | 第36-39页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36-37页 |
·我国研究成果 | 第37-39页 |
4 心理负荷测评和职业适应性评测方法简介 | 第39-42页 |
·心理负荷测评方法简介 | 第39-40页 |
·主任务测定法 | 第39页 |
·次任务测定法 | 第39页 |
·主观评定法 | 第39-40页 |
·生理测量法 | 第40页 |
·职业适应性测评的程序 | 第40-42页 |
·准备阶段 | 第40页 |
·实施阶段 | 第40-41页 |
·统计阶段 | 第41页 |
·总结阶段 | 第41页 |
·单项指标标准研究 | 第41-42页 |
5 研究方法和样本结构 | 第42-45页 |
6 数据分析 | 第45-64页 |
·数据的验证分析 | 第45-53页 |
·项目检验 | 第45-47页 |
·频数分析 | 第47-48页 |
·因子分析 | 第48-51页 |
·相关分析 | 第51-53页 |
·心理负荷的数据分析 | 第53-64页 |
·项目检验 | 第53-55页 |
·频数分析 | 第55-56页 |
·聚类分析 | 第56-58页 |
·回归趋势分析 | 第58-62页 |
·相关分析 | 第62-64页 |
7 结论 | 第64-68页 |
·数据分析结论 | 第64-65页 |
·导致心理负荷增加的因素 | 第65-67页 |
·客观因素 | 第65-66页 |
·主观因素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7页 |
·论文不足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A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