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引言 | 第7页 |
一、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一致的目标理念 | 第7-9页 |
(一) 关注学生的发展性 | 第7-8页 |
(二) 重视课堂的开放性 | 第8页 |
(三) 形成师生的合作观 | 第8-9页 |
(四)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第9页 |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 | 第9-25页 |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体制模式 | 第10-12页 |
1、完善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宏观调控 | 第10页 |
2、统一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体制,实行上下协调 | 第10-11页 |
3、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管理,落实心育实践 | 第11-12页 |
(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运作模式 | 第12-24页 |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 | 第12-15页 |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 | 第15-19页 |
3、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辅导模式 | 第19-21页 |
4、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模式 | 第21-23页 |
5、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教育模式 | 第23-24页 |
(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体制模式与实施运作模式的整合与协调 | 第24-25页 |
三、对国外、港台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借鉴 | 第25-27页 |
(一) 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的职责权限 | 第25页 |
(二) 综合性、发展性的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倾向 | 第25-26页 |
(三)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第26页 |
(四) “求同存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第26-27页 |
四、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 第27-33页 |
(一) 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领导不重视:实行“扶富济贫”制 | 第27-28页 |
(二) 新课程理念说得多做得少,成效难出:实行“专下师上”制 | 第28-29页 |
(三) 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实行训引结合制 | 第29-31页 |
(四) 校园人文环境渲染较少,缺乏心理教育氛围:实行渲染渗透制 | 第31-33页 |
(五) 各级财政投入有限,运转经费欠缺: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基金制 | 第33页 |
五、结束语 | 第33-35页 |
注释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