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教材研究与管理论文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对课程知识观一个侧面的哲学审思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导论 追寻课程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第8-34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8-20页
  (一) 知识问题及课程知识观在课程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第8-12页
  (二) 课程知识观“问题域”的必要拓展第12-16页
  (三) 如何解决课程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矛盾第16-20页
 二、 研究的思路第20-28页
  (一) 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第20-23页
  (二) 本文的研究路径第23-28页
 三、 几点必要说明第28-34页
  (一) 本文的经验基础第28-32页
  (二)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的限度第32-33页
  (三) 本研究所处的层面第33-34页
第一章 个体精神自由:必要的承诺与近代以来的状况第34-56页
 一、 个体精神自由是本真的教育及其课程的应有承诺第34-36页
 二、 自由在学校教育中的性质第36-42页
  (一) 精神的自由与身体的自由第36-37页
  (二) “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第37-39页
  (三) 个体的自由与群体的自由第39-41页
  (四) 个体精神自由的限度第41-42页
 三、 近代以来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持续紧张第42-56页
  (一)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的紧张关系自近代以来的特征第43-46页
  (二) 近现代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走向紧张的深层根源第46-54页
  (三) 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走向紧张的后果第54-56页
第二章 知识及课程的重新定位与个体精神自由第56-84页
 一、 知识的意义性: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重要基础第56-63页
  (一) 知识的意义性的确定第57-58页
  (二) 知识的意义性的展开第58-62页
  (三) 知识的意义性与个体精神自由第62-63页
 二、 知识的“力量化”:一种损害个体精神自由的价值选择第63-67页
  (一) 知识价值的二歧与冲突第63-65页
  (二) 知识的“力量化”及其课程后果第65-67页
 三、 “知识获得”的“意义标准”:衡量课程知识学习的新尺度第67-70页
  (一) “知识的掌握”与“知识的获得”第68页
  (二) “意义标准”及其对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关照、第68-70页
 四、 课程: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第70-79页
  (一) 对几种课程观的简要反思第70-73页
  (二) 知识在教育中的演化及课程知识转化的契机第73-74页
  (三) 课程的重新定位与课程知识存在方式的改变第74-77页
  (四) 构建一种“知识与人相遇”的知识环境第77-79页
 五、 从“认识论”到“生存论”:课程知识观哲学基础的必要拓展第79-84页
  (一) 认识论作为课程知识观哲学基础的局限性第79-81页
  (二) “生存论”视角在课程知识观反思中的重要性第81-84页
第三章 个体精神趋向性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第84-104页
 一、 “进化”概念的引入与个体精神趋向性问题的提出第84-88页
  (一) “进化”概念引入到课程知识问题的探讨第84-86页
  (二) 个体精神趋向性问题的提出第86-88页
 二、 从现象学的“意向性”到“个体精神趋向性”第88-90页
 三、 个体精神趋向性如何关涉个体精神自由第90-93页
 四、 培植有助于个体精神自由的个体精神趋向性第93-104页
  (一) 发掘“个人知识”,破除“无知的人”的人学假设第94-96页
  (二) 确认人的“神性品质”,避免让学生成为“消费的动物”第96-98页
  (三) 培养“自为的人”,避免成为“受虐狂”第98-100页
  (四) 突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价值维度”的清理第100-104页
第四章 教材的“动姿化”设计与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第104-129页
 一、 “杜威问题”的出路: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的问题的提出第104-109页
  (一) “杜威问题”及其出路第104-108页
  (二) 知识存在方式问题在教材设计中的极端重要性第108-109页
 二、 知识的“动姿化”:教材设计的根本要求第109-115页
  (一) “动姿化”:知识在教材中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第109-113页
  (二) 课程知识“动姿化’的知识论依据第113-115页
 三、 “对话者”还是“支配者”:重新反思教材的功能第115-119页
  (一) 教材必定是一个“支配者”吗第115-117页
  (二) “对话者”:教材功能的新定位第117-119页
 四、 生态式设计:实现知识“动姿化”的重要策略第119-129页
  (一) 生态式设计及其在教材“动姿化”中的重要作用第119-121页
  (二) 生态式设计应加强的两方面的联系第121-125页
  (三) 一个成功的例证第125-129页
第五章 课程知识类型的完整性与个体精神自由第129-151页
 一、 人的文化本性与个体精神自由对知识类型完整性的依托第129-133页
  (一) 人的自我认识与人的文化本性第130-132页
  (二) 个体精神自由对知识类型完整性的依托第132-133页
 二、 不同知识门类在个体精神自由中的特殊作用第133-147页
  (一) 语言第133-135页
  (二) 艺术第135-139页
  (三) 神话与宗教第139-143页
  (四) 哲学第143-145页
  (五) 科学第145-147页
 三、 近代以来文化结构的失衡与个体精神自由的挽救第147-151页
  (一) 近现代文化结构的失衡及其教育后果第147-148页
  (二) 个体精神自由的挽救第148-151页
第六章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第151-179页
 一、 课程知识的合法化与知识供应制度第151-159页
  (一) 课程知识的社会学属性第151-154页
  (二)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及其对学习者个体精神自由的影响第154-159页
 二、 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特点与当前面临的挑战第159-168页
  (一) 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特点第159-164页
  (二) 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面临的挑战第164-168页
 三、 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第168-179页
  (一) 从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强行干预到公共领域的平等协商第168-172页
  (二) 从国家主导到多元权力主体共契第172-17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79-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信息化制造的设备状态信息监视系统开发
下一篇:江苏省省以下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