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8-9页 |
| (三)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四)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 一、“两为主”政策的出台过程及价值取向 | 第11-17页 |
| (一) “两为主”政策的出台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两为主”政策的出台过程 | 第12-14页 |
| 1. “两为主”政策出台前的相关政策颁布 | 第12-13页 |
| 2. “两为主”政策的正式出台及相关政策颁布 | 第13-14页 |
| (三) “两为主”政策的价值取向 | 第14-17页 |
| 二、“两为主”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 (一) 流入地政府的相关政策与“两为主”政策的冲突 | 第17-18页 |
| (二) 流入地政府教育财政的压力与“两为主”政策的冲突 | 第18页 |
| (三) 公办学校承受能力的有限性与“两为主”政策的冲突 | 第18-19页 |
| (四) 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的困境与“两为主”政策的冲突 | 第19-21页 |
| 三、“两为主”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21-27页 |
| (一)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不利影响 | 第21-23页 |
| 1. 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 2. 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消极影响 | 第22-23页 |
| (二)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的不利影响 | 第23-24页 |
| 1.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 | 第23-24页 |
| 2. “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对“两为主”政策的阻碍 | 第24页 |
| (三) 学校管理体制的不利影响 | 第24-25页 |
| (四) “两为主”政策的瑕疵 | 第25-27页 |
| 1. “两为主”政策目标不明确 | 第25页 |
| 2. “两为主”政策实施主体不明确 | 第25-26页 |
| 3. “两为主”政策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地位规定不明确 | 第26-27页 |
| 四、完善“两为主”政策的建议 | 第27-34页 |
| (一) 明确政府的财政投入主体地位 | 第27-28页 |
| (二) 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合理的称谓 | 第28-29页 |
| (三) 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体作用 | 第29-31页 |
| 1. 全面开放城市公办中小学 | 第29页 |
| 2. 简化入学证明材料 | 第29-30页 |
| 3. 提倡混合编班,保证教育质量 | 第30-31页 |
| (四) 科学认识和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 | 第31-34页 |
| 1. 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重要地位 | 第31页 |
| 2. 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 | 第31-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