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7页 |
·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对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及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6页 |
·公共产品及其供给 | 第19-22页 |
·公共产品的定义 | 第19页 |
·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19-21页 |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选择 | 第21-22页 |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财政体制框架 | 第22页 |
·义务教育及其特性 | 第22-26页 |
·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特性 | 第22-23页 |
·义务教育由政府供给的理由 | 第23-24页 |
·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义务教育的均衡性 | 第24-26页 |
3. 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现状综述 | 第26-36页 |
·“民工潮”的兴起 | 第26-29页 |
·“民工潮”兴起的原因 | 第26-27页 |
·“民工潮”的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流动花朵”现象的出现 | 第29-31页 |
·进城农民工子女概念界定 | 第29页 |
·“流动花朵”现象出现的原因 | 第29-30页 |
·“流动花朵”现象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不足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 第31-36页 |
·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比例偏高 | 第31-32页 |
·“超龄”上学现象严重,“童工”问题突出 | 第32-33页 |
·入学学生待遇较差,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 第33页 |
·公办学校吸收流动子女能力明显不足 | 第33-34页 |
·民工子弟学校存在隐患 | 第34-36页 |
4. 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不足的分析与思考 | 第36-58页 |
·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不足的原因剖析 | 第36-52页 |
·城乡分割的“二元”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 第36-40页 |
·以户籍人口为统计口径的义务教育拨款方式 | 第40-44页 |
·义务教育均衡供给的公共政策缺位或滞后 | 第44-52页 |
·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不足产生的后果 | 第52-58页 |
·导致城市义务教育供给陷入“效率”与“公平”困境 | 第52-53页 |
·影响城乡统筹进程中的社会秩序稳定性 | 第53-55页 |
·引发教育上的“第二代移民”问题 | 第55-56页 |
·不利于城市未来人力资本的积聚 | 第56-58页 |
5. 解决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不足的对策建议 | 第58-78页 |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 第58-61页 |
·扩大免费义务教育范围 | 第59页 |
·加大对处境不利地区和群体义务教育供给的力度 | 第59-61页 |
·加大对流入地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61-64页 |
·坚持流入地政府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供给主体责任. | 第61页 |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财政供给上的宏观调控力度 | 第61-64页 |
·建立健全进城农民工子女享有均衡义务教育供给的保障体系 | 第64-75页 |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供给的法律保障 | 第64-66页 |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供给的体制与政策保障 | 第66-69页 |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供给的经费保障 | 第69-72页 |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供给的就学保障 | 第72-75页 |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服务与管理体制 | 第75-78页 |
·强调政府主导,坚持执政为民 | 第75页 |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统筹 | 第75-76页 |
·改进人口管理,纳入社区体系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