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主题及意义 | 第9-10页 |
·基本假设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2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股权激励的基本概念 | 第12页 |
·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 | 第12-15页 |
·股票期权 | 第12-13页 |
·限制性股票 | 第13页 |
·虚拟股票 | 第13页 |
·股票增值权 | 第13页 |
·员工持股计划 | 第13-14页 |
·管理层收购 | 第14页 |
·业绩股票 | 第14页 |
·延期支付 | 第14页 |
·业绩单位 | 第14-15页 |
·股权激励与现代企业制度 | 第15-17页 |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 第15-16页 |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 第16-17页 |
·股权激励与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9页 |
·人力资本的概念 | 第17-18页 |
·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 第18-19页 |
·股权激励与制度经济学 | 第19-20页 |
·股权激励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19页 |
·股权激励与制度安排 | 第19-20页 |
3 国际股权激励的实践及启示 | 第20-28页 |
·股权激励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 第20-21页 |
·国外股权激励的实施流程 | 第21-24页 |
·成立薪酬委员会 | 第22页 |
·确定股票来源 | 第22页 |
·确定激励对象 | 第22页 |
·确定股票数量 | 第22-23页 |
·确定行权价格 | 第23页 |
·确定行权时间 | 第23页 |
·确定行权方法 | 第23页 |
·确定变更安排 | 第23-24页 |
·国外股权激励的启示 | 第24-28页 |
·股权激励并不能避免新的道德风险的产生 | 第24页 |
·董事会及其下设的薪酬委员会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 第24-25页 |
·股权激励制度忽视了人的风险特征 | 第25页 |
·股票价格失真导致股权激励失效 | 第25-26页 |
·股权激励过度导致激励效果下降 | 第26页 |
·股权激励对象选择不当引发财务丑闻 | 第26-27页 |
·股权激励引发公平与效率问题 | 第27-28页 |
4 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 | 第28-39页 |
·我国股权激励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我国中小企业板股权激励总体情况 | 第29-31页 |
·激励模式分析 | 第31-33页 |
·标的股票占比分析 | 第33-34页 |
·激励对象分析 | 第34页 |
·行权价格分析 | 第34页 |
·行权时间分析 | 第34-35页 |
·行权条件分析 | 第35页 |
·经营业绩分析 | 第35-37页 |
·激励费用分析 | 第37-38页 |
·税收分析 | 第38-39页 |
5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及建议 | 第39-46页 |
·我国中小企业板股权激励存在问题 | 第39-42页 |
·中小企业板市场有效性低,股权激励效果弱化 | 第39-40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 | 第40-41页 |
·高管辞职套现,股权激励效果短期化 | 第41页 |
·职业经理人员市场不成熟,股权激励难以发挥作用 | 第41-42页 |
·改善中小企业板股权激励的建议 | 第42-46页 |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约束机制 | 第42页 |
·强化外部约束,保证股权激励实施的外部环境有效 | 第42-43页 |
·改股权激励的业绩评价体系 | 第43-44页 |
·改善股权激励行权价格确定方法 | 第44页 |
·设计股权激励与其他激励手段相结合的“一揽子激励计划” | 第44页 |
·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推广力度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详细摘要 | 第50-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