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一章 课堂的文化透视 | 第32-58页 |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文化透视 | 第32-45页 |
(一) 师生背负的文化印记 | 第32-35页 |
(二) 教学目标的价值理性考量 | 第35-37页 |
(三) 知识选择、知识态度和知识的课堂实践命运 | 第37-41页 |
(四) 教学评价中价值判断被遮蔽的文化根源 | 第41-45页 |
二、课堂环境的文化透视 | 第45-58页 |
(一) 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安排的文化心理效应 | 第46-48页 |
(二) 课堂纪律与自由、显在和潜在课堂制度 | 第48-52页 |
(三) 课堂的信念与价值 | 第52-58页 |
第二章 课堂文化的本体追寻 | 第58-88页 |
一、课堂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 第58-79页 |
(一) “课堂”、“教学”和“文化”的界定 | 第58-70页 |
(二) 课堂文化本质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分析 | 第70-78页 |
(三) 课堂文化的特征:双重性、动态性、依附性和滞后性 | 第78-79页 |
二、课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第79-88页 |
(一) 课堂文化的组成部分及其关联 | 第79-83页 |
(二) 课堂文化的功能: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个体状态的转变 | 第83-88页 |
第三章 课堂文化的异化及其反思 | 第88-106页 |
一、课堂文化的异化及其路径 | 第88-97页 |
(一) “异化”概念的多维解读 | 第88-89页 |
(二) 课堂文化的异化:由理性启蒙到精神控制的隐蔽性变化 | 第89-94页 |
(三) 课堂文化异化的路径:观念灌输和课堂奖惩 | 第94-97页 |
二、课堂文化异化的反思 | 第97-106页 |
(一) 思想领域“定于一尊”的传统 | 第97-98页 |
(二) 学校教育的政治化倾向 | 第98-99页 |
(三) 知识选择的话语权被垄断 | 第99-101页 |
(四) 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主义 | 第101-104页 |
(五) 单向度的教学评价 | 第104-106页 |
第四章 课堂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06-122页 |
一、“单向度”理论 | 第106-112页 |
(一) “单向度”理论的内涵:“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社会 | 第106-109页 |
(二) “单向度”理论对认识课堂文化异化问题的启示 | 第109-112页 |
二、“文化霸权”理论 | 第112-116页 |
(一) “文化霸权”理论的核心:文化的领导权与对统治的文化认同 | 第112-113页 |
(二) “文化霸权”在我国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实践 | 第113-115页 |
(三) “文化霸权”理论对认识课堂文化异化问题的启示 | 第115-116页 |
三、生态伦理 | 第116-122页 |
(一) 伦理:关系和准则 | 第116-117页 |
(二) 伦理的人际维度 | 第117-118页 |
(三) 伦理的生态转向 | 第118-120页 |
(四) 生态伦理对认识课堂文化异化问题的启示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课堂文化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122-136页 |
一、教学改革的文化特性分析 | 第123-130页 |
(一)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123-128页 |
(二) 教学改革的文化特性:主体地位、竞争与合作、创新和实践 | 第128-130页 |
二、现有课堂文化的特性 | 第130-136页 |
(一) 师生关系上的权威与服从 | 第131-132页 |
(二) 知识教学上的教条与保守 | 第132-133页 |
(三) 教学方法上的灌输与说教 | 第133-136页 |
第六章 课堂文化的建设策略 | 第136-148页 |
一、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策略 | 第136-141页 |
(一) 注重实践智慧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 | 第136-137页 |
(二) 互惠、合作、友好、亲密的师生关系 | 第137-139页 |
(三) 平等对话与自主建构的课堂教学过程 | 第139-140页 |
(四) 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 | 第140-141页 |
二、课堂环境文化的建设方略 | 第141-148页 |
(一) 尊重个人权利的课堂群体文化 | 第142页 |
(二) 求异和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 | 第142-144页 |
(三) “共有、共享、共管”的课堂制度 | 第144-148页 |
结束语 | 第148-1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后记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