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0-3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4页 |
二、文献述评 | 第14-3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33-35页 |
四、研究的问题、思路与方法 | 第35-37页 |
第一章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意义 | 第37-56页 |
一、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第37-43页 |
(一)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内涵 | 第37-41页 |
(二)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特征 | 第41-43页 |
二、课堂中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本质 | 第43-53页 |
(一)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课堂约定:参与课程实施 | 第44-45页 |
(二) 课程实施即意义建构的过程 | 第45-52页 |
(三) 课堂中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本质:意义建构 | 第52-53页 |
三、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意义 | 第53-56页 |
(一) 彰显主体性,提升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3-54页 |
(二) 重建课程知识的意义,推动课程的创生 | 第54页 |
(三) 促进课堂情境中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 第54-56页 |
第二章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基础 | 第56-80页 |
一、学习者“缺席”:科学主义课程范式之症结 | 第56-65页 |
(一) 学习者“缺席”的根源:科学主义课程开发范式 | 第57-62页 |
(二) 学习者“缺席”与对意义的潜越 | 第62-65页 |
二、课程观转变: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基础 | 第65-80页 |
(一) 实践/过程的课程观与学生参与课程发展 | 第65-69页 |
(二) 现象-诠释学课程观与学生参与课程发展 | 第69-74页 |
(三) 建构主义课程观与学生参与课程发展 | 第74-77页 |
(四) 后现代课程观与学生参与课程发展 | 第77-80页 |
第三章 课堂中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层次 | 第80-97页 |
一、正式课程层面 | 第80-86页 |
(一) 正式课程的知识规定 | 第80-82页 |
(二) 正式课程的文本表征 | 第82-83页 |
(三) 课堂中学生参与正式课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83-86页 |
二、师构课程层面 | 第86-92页 |
(一) 师构课程的知识规定 | 第87-88页 |
(二) 师构课程的文本表征 | 第88-90页 |
(三) 课堂中学生参与师构课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90-92页 |
三、体验课程层面 | 第92-97页 |
(一) 体验课程的知识规定 | 第92-93页 |
(二) 体验课程的文本表征 | 第93-95页 |
(三) 课堂中学生参与体验课程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 第95-97页 |
第四章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课堂实现(一) | 第97-114页 |
一、学生理解和建构课程的方式 | 第97-103页 |
(一) 理解-对话 | 第97-100页 |
(二) 体验-感悟 | 第100-102页 |
(三) 批判-反思 | 第102-103页 |
二、学生理解和建构课程的条件 | 第103-108页 |
(一) 意义建构的内部条件 | 第103-106页 |
(二) 意义建构的外部条件 | 第106-108页 |
三、学生理解和建构课程的内在机制 | 第108-114页 |
(一) 问题:意义建构的内驱力 | 第109-110页 |
(二) 意义建构的心理机制:同化与顺应 | 第110-112页 |
(三) 意义建构的社会内化机制:协商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课堂实现(二) | 第114-147页 |
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理解中建构 | 第114-134页 |
(一) 学生理解课程的取向 | 第114-116页 |
(二) 学生理解课程的过程 | 第116-130页 |
(三) 学生理解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 第130-134页 |
二、学生对课程的重构—建构中转化 | 第134-143页 |
(一) 为何重构 | 第134-136页 |
(二) 如何重构 | 第136-143页 |
三、课堂中意义建构的策略 | 第143-147页 |
(一) 组织策略 | 第143-144页 |
(二) 精加工策略 | 第144-145页 |
(三) 概念图策略 | 第145-147页 |
第六章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 第147-158页 |
一、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反思 | 第147-155页 |
(一)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课堂实现的检讨 | 第147-152页 |
(二) 学生参与课程发展的深层张力 | 第152-155页 |
二、基于学生参与的课程发展愿景 | 第155-158页 |
(一) 人本化课程发展态势的彰显 | 第155-156页 |
(二) 儿童与课程关系的重塑—走向儿童与课程的互融共生 | 第156页 |
(三) “课程共有”图景的浮现—走向课程权力的多级分享 | 第156-157页 |
(四) 课程实践的转向—走向“参与式课程实践” | 第157-158页 |
结语 | 第158-1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0-168页 |
附录 | 第168-169页 |
后记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