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问题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研究背景第8-11页
     ·城郊一级公路安全形势第8-9页
     ·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问题第9-10页
     ·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的概念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6-17页
     ·研究目标第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分类第19-33页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
   ·分类的原则第19-20页
   ·资料收集第20-28页
     ·不同接入口对主线行车影响第20-27页
     ·不同接入口处事故统计第27-28页
   ·分类及合理性检验第28-31页
     ·接入口分类第28-30页
     ·分类显著性检验第30-31页
     ·各类接入口特征第31页
   ·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接入口要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第33-48页
   ·接入口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第33页
   ·接入口平面要素对安全的影响第33-43页
     ·接入口密度第33-40页
     ·接入口间距第40-41页
     ·接入口长度第41-42页
     ·接入口角度第42-43页
   ·接入口纵断面要素对安全的影响第43-45页
   ·接入口横断面要素对安全的影响第45-47页
     ·接入口宽度第45-46页
     ·转弯半径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城郊一级公路安全与畅通的关系第48-57页
   ·问题的提出第48-49页
   ·行车延误计算模型第49-50页
     ·实际速度测试第49-50页
     ·运行车速计算第50页
     ·行车延误计算第50页
   ·行车延误计算实例第50-54页
     ·实际车速的计算第50-51页
     ·运行速度计算第51-54页
     ·行车延误计算第54页
   ·安全与畅通关系第54-55页
     ·事故资料统计第54-55页
     ·行车延误与事故率的关系第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合理间距第57-73页
   ·接入口间距的设置原则第57页
   ·同向接入口间距设置模型第57-66页
     ·保证主线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58-63页
     ·相邻接入口间交通不受影响计算模型第63-64页
     ·保证主线及接入口行车视距第64-66页
     ·同向接入口间距计算实例第66页
   ·对向接入口间距设置模型第66-70页
   ·接入口与平面交叉口间距设置模型第70-72页
     ·平面交叉口功能区第70-71页
     ·平面交叉口邻近接入口设置的原则第71页
     ·平面交叉口与接入口的间距设置模型第71-72页
   ·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改善对策第73-94页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第73-77页
     ·管理体制转变第73-74页
     ·管理力度加强第74-75页
     ·交通安全教育第75-76页
     ·接入口安全评价指南的制订第76-77页
   ·工程层面改善对策第77-92页
     ·路宅分离第77-80页
     ·车速控制第80-84页
     ·设置定向开口中间带第84-86页
     ·利用路权对接入口进行控制第86-88页
     ·设置前沿道路第88-89页
     ·设置服务型道路第89-90页
     ·改造接入口线形第90-91页
     ·喇叭形转弯第91-92页
   ·常见接入口改善对策应用第92-93页
     ·大型、商业小区接入口第92页
     ·村道—主线接入口第92页
     ·机耕道接入口第92-93页
     ·沿街居民接入口第93页
   ·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实例分析——以重庆市某城郊一级公路接入口为例第94-103页
   ·工程概况第94页
   ·交通调查第94-97页
   ·接入口改善对策第97-98页
   ·VISSIM 仿真评价第98-102页
     ·Vissim 简介第98页
     ·Vissim 仿真步骤第98-100页
     ·仿真结果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5页
   ·结论第103-104页
   ·创新点第104页
   ·展望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8页
附录第108-121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化沥青就地冷再生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分层滑移模型的斜拉索弯曲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