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致谢 | 第8-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引言 | 第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国内外客车行业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国内外CAE 研究状况 | 第19页 |
·国内外疲劳寿命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软件介绍 | 第23-42页 |
·有限元理论及软件介绍 | 第23-37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23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第23-26页 |
·线弹性体静力学问题 | 第23-25页 |
·有限元解的收敛准则 | 第25-26页 |
·有限元单元介绍 | 第26-34页 |
·空间梁结构 | 第26-28页 |
·薄板结构 | 第28-30页 |
·壳体结构 | 第30-32页 |
·实体结构 | 第32-33页 |
·质量单元 | 第33-34页 |
·有限元分析中若干重要问题 | 第34页 |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 | 第34-35页 |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35-37页 |
·ANSYS 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HYPERMESH 软件简介 | 第36-37页 |
·疲劳理论及软件介绍 | 第37-41页 |
·疲劳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7-39页 |
·疲劳的定义 | 第37页 |
·材料的S-N 曲线和p-S-N 曲线 | 第37-38页 |
·疲劳寿命的影响因素 | 第38页 |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38-39页 |
·疲劳裂纹扩展理论 | 第39页 |
·疲劳分析的基本流程 | 第39-40页 |
·疲劳评定的基本方法 | 第40页 |
·疲劳分析软件简介 | 第40-41页 |
·NSOFT 软件简介 | 第40-41页 |
·MSC.FATIGUE 软件简介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 | 第42-50页 |
·建模准备 | 第42-43页 |
·单位制及材料性能 | 第42页 |
·建模方法的确定 | 第42-43页 |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43页 |
·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9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ANSYS 软件中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HYPERMESH 软件中板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计算载荷 | 第46-48页 |
·计算工况及约束处理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客车车身骨架静态分析与静、动态试验 | 第50-66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客车车身骨架技术指标 | 第50-51页 |
·客车车身骨架刚度指标 | 第50-51页 |
·客车车身骨架强度指标 | 第51页 |
·客车车身骨架疲劳寿命指标 | 第51页 |
·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静态分析 | 第51-57页 |
·梁单元有限元模型车身骨架有限元静态分析 | 第51-55页 |
·水平弯曲工况 | 第51-53页 |
·极限弯扭工况 | 第53-55页 |
·梁单元有限元模型与板壳单元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静、动态试验 | 第57-64页 |
·试验目的 | 第57-58页 |
·试验仪器及方案 | 第58-60页 |
·测试内容 | 第60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水平弯曲工况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静态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 | 第66-75页 |
·引言 | 第66页 |
·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方案 | 第66-69页 |
·轻量化车型有限元静态分析 | 第69-72页 |
·轻量化车型水平弯曲工况有限元分析 | 第69-71页 |
·轻量化车型极限弯扭工况有限元分析 | 第71-72页 |
·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前后模态分析 | 第72-74页 |
·客车车身骨架动态性能评价指标 | 第72页 |
·客车车身骨架轻量化设计前后模态分析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客车车身骨架疲劳寿命分析 | 第75-82页 |
·引言 | 第75页 |
·ANSYS 软件疲劳分析模块 | 第75页 |
·疲劳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5-77页 |
·疲劳寿命计算与分析 | 第77-81页 |
·p-S-N 曲线的选取 | 第77-79页 |
·疲劳寿命计算与分析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