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文献研究及综述 | 第9-14页 |
一、国外研究及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及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机制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第17-20页 |
一、学分概念 | 第17-18页 |
二、学分银行概念 | 第18-19页 |
三、继续教育概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理论 | 第20页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三、教育知识结构优化理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上海市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机制实施的现状和问题 | 第23-34页 |
第一节 上海学分银行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一、学分银行实施的政策内容 | 第23-24页 |
二、上海学分银行相关课题立项试点 | 第24-25页 |
三、上海学分银行网站、制度的建立与运行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上海市学分银行机制实施的成效 | 第26-31页 |
一、学分银行的学分存入功效 | 第27-28页 |
二、学分银行的学分互认功效 | 第28-30页 |
三、学分银行的学分转换功效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上海市学分银行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一、公众知晓率不高 | 第31-32页 |
二、部分功能性不足 | 第32页 |
三、社会公信力不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学分银行机制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第一节 资源不足各类成绩评价体系标准不一 | 第34-35页 |
一、学习成果资源渠道不足 | 第34页 |
二、学习成果评价体系不一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学生学习乐趣不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 第35-36页 |
一、传统教育抑制学生自主学习 | 第35-36页 |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 第36页 |
第三节 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途径过少力度不大 | 第36-38页 |
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 第36-37页 |
二、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途径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国外学分银行机制实施的实践和经验借鉴 | 第38-45页 |
第一节 韩国、新西兰学分银行发展历程 | 第38-40页 |
一、韩国学分银行机制的实践 | 第38-39页 |
二、新西兰学分银行机制的实践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国外学分银行机制的启示 | 第40-45页 |
一、完善学分银行的互认机制 | 第41页 |
二、构建学分银行的保障体系 | 第41-44页 |
三、扩大学分银行的适用范围 | 第44-45页 |
第五章 优化上海市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机制的对策 | 第45-52页 |
第一节 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搭建统一平台 | 第45-47页 |
一、构建各类层次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平台 | 第45-46页 |
二、构建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平台 | 第46-47页 |
三、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平台 | 第47页 |
第二节 政府、学校、企业协同支持 | 第47-49页 |
一、政府支持创建学习型社会 | 第47-48页 |
二、学校支持推进教育公平及教育服务 | 第48-49页 |
三、企业支持转化人力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 | 第49页 |
第三节 建构和推进国内国际学分互认模式 | 第49-52页 |
一、建构学分互认模式 | 第49-50页 |
二、推进学分互认模式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