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问题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 第13-15页 |
(一) 国外对博士后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对博士后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 调查法 | 第15页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博士后工作站及其创新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一、博士后工作站的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一) 创新的合作性和双元性 | 第16页 |
(二) 人员的高层次性与匹配性 | 第16页 |
(三) 管理的双轨性与多样性 | 第16-17页 |
(四) 科研项目的短期性与集中性 | 第17-18页 |
二、政府创新理论与人才开发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一) 创新理论 | 第18页 |
(二) 人才发展理论 | 第18页 |
(三) 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三、我国博士后人才政策分析 | 第19-21页 |
(一) 省市级博士后人才政策分析 | 第20页 |
(二) 国家级园区博士后人才政策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苏州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发展概况分析 | 第21-41页 |
一、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分布 | 第22-23页 |
(一) 博士后工作站产业分布情况 | 第22-23页 |
(二) 建站企业发展阶段分布情况 | 第23页 |
二、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基本概况 | 第23-36页 |
(一)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0页 |
(二) 灰色预测分析 | 第30-31页 |
(三) 多项式趋势预测 | 第31-36页 |
三、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人员构成 | 第36-37页 |
四、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成效 | 第37-39页 |
(一) 博士后工作站增长速度较快 | 第37页 |
(二) 博士后工作站日常管理规范有序 | 第37-38页 |
(三) 博士后工作站投入产出效益较好 | 第38-39页 |
五、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 | 第39-40页 |
六、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现状关联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章 苏州高新区博士后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1-44页 |
一、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问题的原因 | 第41页 |
二、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41-44页 |
(一) 博士后招聘问题 | 第41-42页 |
(二) 多方沟通交流问题 | 第42-43页 |
(三) 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的管理制度问题 | 第43页 |
(四) 博士后出站留区问题 | 第43-44页 |
(五) 创新成果转化问题分析 | 第44页 |
第四章 苏州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的发展定位与目标 | 第44-47页 |
一、找准高新区博士后工作发展定位 | 第44-46页 |
二、明确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的发展目标 | 第46-47页 |
(一) 着力扩大建站规模,不断优化布局结构 | 第46页 |
(二) 着力扩大招收规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 第46-47页 |
(三) 着力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服务体系 | 第47页 |
第五章 苏州高新区博士后工作发展对策建议 | 第47-54页 |
一、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发展提升可采取的创新举措 | 第47-48页 |
(一) 沟通创新 | 第48页 |
(二) 管理创新 | 第48页 |
(三) 平台创新 | 第48页 |
二、高新区博士后工作站发展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一) 优化服务企业博士后工作的政策制度环境 | 第48-51页 |
(二) 构建企业博士后建站企业评估体系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附件一 | 第55-59页 |
附件二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