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传播现象探析--以2016-2017年网络流行语为例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2 网络流行语现象概述 | 第15-23页 |
| 2.1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背景和概念综述 | 第15-17页 |
| 2.1.1 起源 | 第15页 |
| 2.1.2 背景 | 第15-17页 |
| 2.1.3 概念厘定 | 第17页 |
| 2.2 2016 -2017年网络流行语汇总 | 第17-18页 |
| 2.3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途径 | 第18-19页 |
| 2.3.1 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 | 第18页 |
| 2.3.2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流行语 | 第18-19页 |
| 2.3.3 文化产品中的网络流行语 | 第19页 |
| 2.4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 第19-23页 |
| 2.4.1 构词特征 | 第19-21页 |
| 2.4.2 传播特征 | 第21-23页 |
| 3 网络流行语传受主体分析 | 第23-28页 |
| 3.1 传受关系的重构 | 第23-25页 |
| 3.2 传受主体的心理动因 | 第25-28页 |
| 3.2.1 猎奇心理 | 第25-26页 |
| 3.2.2 交往互动的需求 | 第26页 |
| 3.2.3 “沉默的螺旋”与从众 | 第26-27页 |
| 3.2.4 基于意见领袖的认同、模仿、参与过程 | 第27-28页 |
| 4 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式分析 | 第28-31页 |
| 4.1 创新扩散模式 | 第28-29页 |
| 4.2 周期传播模式 | 第29-30页 |
| 4.3 互动传播模式 | 第30-31页 |
| 5 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现象的思考与评价 | 第31-35页 |
| 5.1 正面价值 | 第31-32页 |
| 5.1.1 建构全新社会语言形式 | 第31页 |
| 5.1.2 文化多元发展的新势力 | 第31页 |
| 5.1.3 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 第31-32页 |
| 5.2 负面影响 | 第32-35页 |
| 5.2.1 奇特流行语的产生破坏传统语法规则 | 第32页 |
| 5.2.2 泄露个人隐私 | 第32-33页 |
| 5.2.3 网络暴力 | 第33页 |
| 5.2.4 语言粗俗 | 第33-35页 |
| 6 结语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附录A | 第39-46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