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地下铁路论文

合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效果研究--以合肥地铁一、二号线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0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来源第18-20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1.2 课题来源第19-20页
    1.2 研究对象第20-23页
        1.2.1 合肥轨道交通开发及运行现状第20-21页
        1.2.2 地铁站域空间的界定第21-23页
    1.3 研究内容、目的、框架及意义第23-24页
        1.3.1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23-24页
        1.3.2 研究框架第24页
        1.3.3 研究意义第24页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24-25页
        1.4.1 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第24-25页
        1.4.2 眼动实验法第25页
        1.4.3 行为计测法第25页
    1.5 相关理论研究及文献综述第25-27页
        1.5.1 地铁站域空间相关研究第25-26页
        1.5.2 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相关研究第26-27页
        1.5.3 空间记测和行动观察相关研究第27页
        1.5.4 眼动追踪技术相关研究第27页
    1.6 论文构成第27-30页
第二章 地铁对市民出行状况的影响及使用人群满意度调查第30-47页
    2.1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30页
    2.2 调研概要第30-31页
    2.3 站点分布特征第31-33页
    2.4 站点使用频率分析第33-37页
    2.5 地铁对市民出行状况的影响第37-41页
        2.5.1 对不同目的下出行方式的影响第37-38页
        2.5.2 对不同目的下出行频率的影响第38-39页
        2.5.3 对不同目的下出行范围的影响第39-41页
    2.6 使用人群对站域空间满意度调查第41-45页
        2.6.1 地铁站便捷程度的满意度分析第42-44页
        2.6.2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体现城市文化的满意度分析第44-45页
        2.6.3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站点个性化设计的满意度分析第45页
    2.7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地铁站域地上空间构成及现状第47-59页
    3.1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47页
    3.2 换乘站地上空间构成及现状第47-50页
        3.2.1 大东门站地上空间构成第48-49页
        3.2.2 大东门站地上空间周边区域现状分析第49-50页
    3.3 商业街区附近站点地上空间构成及现状第50-53页
        3.3.1 三孝口站地上空间构成第50-52页
        3.3.2 三孝口站地上空间周边区域现状分析第52-53页
    3.4 居住区附近站点地上空间构成及现状第53-55页
        3.4.1 葛大店站地上空间构成第53-54页
        3.4.2 葛大店站地上空间周边区域现状分析第54-55页
    3.5 大学附近站点地上空间构成及现状第55-57页
        3.5.1 合工大南区站地上空间构成第55-57页
        3.5.2 合工大南区站地上空间周边区域现状分析第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使用人群视觉偏好分析第59-73页
    4.1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59页
    4.2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视觉要素分析第59-61页
    4.3 眼动追踪实验第61-63页
        4.3.1 实验样本及实验对象概况第61-63页
        4.3.2 实验设置第63页
    4.4 实验结果分析第63-68页
        4.4.1 总注视持续时间热力图第64-65页
        4.4.2 感兴趣区域的划分第65-66页
        4.4.3 各类注视持续时间第66-68页
    4.5 视觉注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第68-71页
        4.5.1 视觉要素类型第68-70页
        4.5.2 视觉要素的分布第70-71页
    4.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使用人群行为模式分析第73-87页
    5.1 研究目的与方法第73页
    5.2 地铁站域空间要素第73-74页
    5.3 调研概要第74-75页
    5.4 工作日高峰期人群的行为特征解析第75-78页
        5.4.1 高峰期人群密度图分析第75-77页
        5.4.2 高峰期人群行为分析第77-78页
    5.5 工作日非高峰期人群的行为特征解析第78-80页
        5.5.1 非高峰期人群密度图分析第78-80页
        5.5.2 非高峰期人群行为分析第80页
    5.6 非工作日地铁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解析第80-81页
        5.6.1 非工作日人群密度图分析第80-81页
        5.6.2 非工作日人群行为分析第81页
    5.7 使用人数随时间变化分析第81-85页
        5.7.1 工作日非高峰期与高峰期人数随变化分析第83-84页
        5.7.2 非工作日同时段人数随变化分析第84-85页
    5.8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结论第87-94页
    6.1 各章概要第87-88页
    6.2 研究结论第88-91页
        6.2.1 合肥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运行情况调查第88-89页
        6.2.2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使用者视觉偏好分析第89页
        6.2.3 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使用者行为特征分析第89-90页
        6.2.4 合肥地铁站域空间效果总体评价第90-91页
    6.3 合肥地铁站域空间的设计建议第91-92页
        6.3.1 站域地上空间规划设计层面第91页
        6.3.2 站域地下空间氛围营造层面第91-92页
        6.3.3 站域地下空间优化设计层面第92页
    6.4 今后深入课题第92-94页
附录第94-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流固耦合的地铁联络通道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下一篇:盾构碎石机液压系统仿真建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