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南酸枣概述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1 南酸枣概述 | 第9页 |
1.1.2 南酸枣的营养价值 | 第9-10页 |
1.1.3 南酸枣的加工现状 | 第10页 |
1.2 乳酸菌及其饮料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乳酸菌概述 | 第10-11页 |
1.2.2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第11-12页 |
1.2.3 乳酸菌发酵食品的优势 | 第12-13页 |
1.2.4 乳酸菌饮料概述 | 第13页 |
1.2.5 乳酸菌饮料稳定性 | 第13-15页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 第17-29页 |
2.1 前言 | 第17-1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化学试剂 | 第18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3.1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制作工艺流程 | 第19页 |
2.3.2 菌种活化 | 第19页 |
2.3.3 菌种驯化 | 第19-20页 |
2.3.4 发酵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 | 第20页 |
2.3.5 正交实验 | 第20页 |
2.3.6 相关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2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2.5.1 菌种驯化 | 第22-23页 |
2.5.2 发酵工艺条件单因素实验 | 第23-27页 |
2.5.3 发酵条件正交优化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 第29-39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化学试剂 | 第30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3.1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制造工艺流程 | 第31页 |
3.3.2 稳定性单因素实验 | 第31页 |
3.3.3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3.3.4 相关指标测定 | 第32页 |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3.5.1 稳定性单因素实验 | 第32-35页 |
3.5.2 响应面法优化 | 第35-38页 |
3.5.3 理化指标 | 第38页 |
3.5.4 微生物指标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39-50页 |
4.1 前言 | 第39-4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2.1 实验原料及主要化学试剂 | 第40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4.3.1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制造工艺流程 | 第41页 |
4.3.2 游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4.3.3 游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4.3.4 DPPH·清除能力 | 第42页 |
4.3.5 ABTS~+清除能力 | 第42-43页 |
4.3.6 铁离子还原能力 | 第43页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44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4.5.1 游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4.5.2 游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4.5.3 DPPH·清除能力 | 第46-47页 |
4.5.4 ABTS~+清除能力 | 第47-48页 |
4.5.5 铁离子还原能力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0-51页 |
5.1.1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 第50页 |
5.1.2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1页 |
5.1.3 南酸枣功能性乳酸菌饮料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51页 |
5.2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