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4页 |
1.2.1 主导设计 | 第18-20页 |
1.2.2 核心企业 | 第20页 |
1.2.3 标准联盟 | 第20-22页 |
1.2.4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8-5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1.1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8-29页 |
2.1.2 资源基础理论 | 第29-30页 |
2.1.3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30-31页 |
2.1.4 新制度理论 | 第31-32页 |
2.2 主导设计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42页 |
2.2.1 主导设计与技术创新 | 第32-35页 |
2.2.2 主导设计的特征 | 第35-37页 |
2.2.3 主导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37-42页 |
2.3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研究综述 | 第42-47页 |
2.3.1 企业社会关系与企业社会资本 | 第42-43页 |
2.3.2 构建标准联盟社会关系的动因 | 第43-46页 |
2.3.3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的功能 | 第46-47页 |
2.4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影响主导设计形成研究综述 | 第47-52页 |
2.4.1 标准联盟与主导设计竞争 | 第47-48页 |
2.4.2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的直接影响研究 | 第48页 |
2.4.3 企业双元创新与主导设计形成 | 第48-49页 |
2.4.4 外部环境与网络位置的调节效应研究 | 第49-52页 |
第3章 理论分析及模型构建 | 第52-71页 |
3.1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及其维度划分 | 第52-53页 |
3.1.1 标准联盟商业关系 | 第52-53页 |
3.1.2 标准联盟政治关系 | 第53页 |
3.2 主导设计形成的路径分析 | 第53-57页 |
3.2.1 自上而下的形成路径 | 第53-56页 |
3.2.2 自下而上的形成路径 | 第56页 |
3.2.3 两种路径的比较分析 | 第56-57页 |
3.3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影响主导设计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57-67页 |
3.3.1 资源禀赋视角下对主导设计形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2 技术跨越理论下对主导设计形成的影响 | 第58-61页 |
3.3.3 产品技术链视角下对主导设计形成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4 新制度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外部环境与网络位置 | 第62-67页 |
3.4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影响主导设计形成的理论模型 | 第67-70页 |
3.4.1 直接效应理论模型 | 第67页 |
3.4.2 中介效应理论模型 | 第67-69页 |
3.4.3 调节效应理论模型 | 第69-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对主导设计形成的直接影响 | 第71-92页 |
4.1 数据收集与标准联盟构建 | 第71-80页 |
4.1.1 数据收集 | 第71-73页 |
4.1.2 标准联盟的构建过程 | 第73-74页 |
4.1.3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的类别与积累 | 第74-80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80-83页 |
4.2.1 核心企业的标准联盟商业关系与主导设计形成 | 第80-82页 |
4.2.2 核心企业的标准联盟政治关系与主导设计形成 | 第82-83页 |
4.3 研究设计 | 第83-87页 |
4.3.1 变量测度 | 第84-86页 |
4.3.2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86-87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7-89页 |
4.4.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核心企业双元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 | 第92-105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92-97页 |
5.1.1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对核心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 | 第92-94页 |
5.1.2 核心企业双元创新对主导设计形成的影响 | 第94-95页 |
5.1.3 核心企业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 第95-97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97-100页 |
5.2.1 变量选择及测度 | 第97-98页 |
5.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98-100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00-104页 |
5.3.1 相关分析 | 第100页 |
5.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00-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外部环境与网络位置的调节效应研究 | 第105-122页 |
6.1 .外部环境与网络位置的指标选择 | 第105-107页 |
6.1.1 外部环境的指标选择 | 第105页 |
6.1.2 网络位置的指标选择 | 第105-107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107-112页 |
6.2.1 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 | 第107-110页 |
6.2.2 网络位置的调节效应 | 第110-112页 |
6.3 研究设计 | 第112-115页 |
6.3.1 变量选择与测度 | 第112-114页 |
6.3.2 实证模型构建 | 第114-115页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115-120页 |
6.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15-117页 |
6.4.2 相关分析 | 第117页 |
6.4.3 回归分析 | 第117-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7章 实证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第122-134页 |
7.1 实证研究结论 | 第122-127页 |
7.1.1 标准联盟社会关系积极影响主导设计形成 | 第122-123页 |
7.1.2 核心企业双元创新积极影响主导设计形成 | 第123-124页 |
7.1.3 核心企业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 | 第124-125页 |
7.1.4 外部环境与网络位置的调节作用 | 第125-127页 |
7.2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127-129页 |
7.2.1 提高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 第127-128页 |
7.2.2 加大政府的标准化投入 | 第128页 |
7.2.3 重视标准供给体制改革 | 第128-129页 |
7.3 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第129-130页 |
7.3.1 建立产业技术标准联盟 | 第129-130页 |
7.3.2 搭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 第130页 |
7.3.3 实施产业开放创新战略 | 第130页 |
7.4 企业层面的管理建议 | 第130-133页 |
7.4.1 重视探索式创新能力的培育 | 第130-131页 |
7.4.2 积极实施技术标准联盟策略 | 第131-132页 |
7.4.3 了解社会关系起作用的条件 | 第132-13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结论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8-159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