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我国菌糠的营养价值及其利用现状 | 第9-11页 |
1.2.1 菌糠的营养价值 | 第9-10页 |
1.2.2 菌糠的利用现状 | 第10-11页 |
1.3 厌氧共发酵工艺 | 第11-12页 |
1.3.1 厌氧发酵原理 | 第11页 |
1.3.2 厌氧共发酵研究工艺 | 第11-12页 |
1.4 菌糠在沼气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3-1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技术 | 第15-20页 |
2.1 原料基本性质测定方法 | 第15-17页 |
2.1.1 总固体含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的测定 | 第15页 |
2.1.2 总碳、总氮的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2.1.3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16-17页 |
2.1.4 其他测定方法 | 第17页 |
2.2 pH测定 | 第17页 |
2.3 碱度的测定 | 第17-18页 |
2.4 沼气及其成分测定 | 第18页 |
2.4.1 日产气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4.2 沼气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5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 第18-19页 |
2.6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6.1 样品DNA的提取 | 第19页 |
2.6.2 古菌Q-PCR分析 | 第19页 |
2.6.3 细菌16SrDNA高通量测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三种菌糠与牛粪共发酵产甲烷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20-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3.2 测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3.2.1 原料基本性质测定 | 第21页 |
3.2.2 沼气产量 | 第21页 |
3.2.3 pH值和VFAs含量 | 第21页 |
3.2.4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21页 |
3.2.5 协同性分析 | 第21-2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6页 |
3.3.1 原料基本性质 | 第22页 |
3.3.2 不同菌糠的产甲烷量变化 | 第22-25页 |
3.3.3 不同菌糠与牛粪不同比例混合共发酵的产甲烷特性 | 第25-28页 |
3.3.4 协同性分析 | 第28-30页 |
3.3.5 系统稳定性 | 第30-32页 |
3.3.6 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32-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三种菌糠与餐厨垃圾共发酵的产甲烷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37-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4.1.2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 第38页 |
4.2 测定指标和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4.2.1 原料基本性质测定 | 第38页 |
4.2.2 沼气产量 | 第38-39页 |
4.2.3 pH值和VFAs含量 | 第39页 |
4.2.4 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4.3.1 原料基本性质 | 第39-41页 |
4.3.2 不同菌糠与餐厨垃圾不同比例混合共发酵的产甲烷特性 | 第41-44页 |
4.3.3 系统稳定性 | 第44-48页 |
4.3.4 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48-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结论 | 第53-54页 |
5.2 前景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