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沿革 | 第12-13页 |
1.2.1 基础地质研究沿革 | 第12页 |
1.2.2 石油地质研究沿革 | 第12-13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研究进展与实物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23页 |
2.1 研究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2 大地构造位置与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 | 第17-19页 |
2.3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9-21页 |
2.4 区域构造-岩浆活动 | 第21-23页 |
第3章 鸭绿江盆地震旦纪岩石地层特征 | 第23-37页 |
3.1 研究简史 | 第23-24页 |
3.2 露头区岩石地层序列 | 第24-30页 |
3.3 震旦系钻井岩石地层序列 | 第30-35页 |
3.3.1 钻井地层层序及特征 | 第30-34页 |
3.3.2 松地4井测井特征 | 第34-35页 |
3.4 松地4井与露头区地层对比 | 第35-37页 |
第4章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 第37-41页 |
4.1 单井沉积相类型 | 第37-39页 |
4.1.1 开阔台地亚相 | 第38-39页 |
4.1.2 潮坪亚相 | 第39页 |
4.1.3 局限台地亚相 | 第39页 |
4.2 沉积模式 | 第39-41页 |
第5章 区域构造特征 | 第41-49页 |
5.1 区域构造剖面 | 第41-43页 |
5.2 鸭绿江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43-49页 |
5.2.1 鸭绿江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与思路 | 第43-46页 |
5.2.2 鸭绿江盆地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盆地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46-49页 |
第6章 鸭绿江盆地震旦系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 | 第49-62页 |
6.1 钻井烃源岩特征 | 第49-50页 |
6.2 钻井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57页 |
6.2.1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标准 | 第50-51页 |
6.2.2 万隆组(Z_1w)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53页 |
6.2.3 八道江组(Z_2b)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54页 |
6.2.4 青沟子组(Z_2q)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54-57页 |
6.3 储层特征 | 第57-58页 |
6.3.1 储层物性基本特征 | 第57-58页 |
6.4 盖层特征 | 第58页 |
6.5 生储盖组合发育模式 | 第58-60页 |
6.6 震旦系平面分布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60-62页 |
6.6.1 震旦系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 第60页 |
6.6.2 震旦系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60-6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