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3 门禁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组织机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门禁系统的发射子系统 | 第15-27页 |
2.1 KEELOQ算法基础 | 第15-16页 |
2.2 HCS300 跳码编码器简介 | 第16-21页 |
2.2.1 HCS300 的EEPROM | 第17-19页 |
2.2.2 编码字的形成过程 | 第19-20页 |
2.2.3 发送的字 | 第20-21页 |
2.3 将HCS300 集成到发射系统 | 第21页 |
2.4 学习发送器 | 第21-23页 |
2.5 密钥的产生方式 | 第23-26页 |
2.5.1 简单方式 | 第23页 |
2.5.2 正常方式 | 第23-24页 |
2.5.3 安全方式 | 第24-25页 |
2.5.4 本系统发送器采用的方式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接收端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 | 第27-58页 |
3.1 MCU | 第27-28页 |
3.2 存储器构成与I/O端口 | 第28-32页 |
3.2.1 存储器结构 | 第28页 |
3.2.2 MCU程序存储器 | 第28-29页 |
3.2.3 MCU数据存储器 | 第29-30页 |
3.2.4 堆栈 | 第30页 |
3.2.5 数据EEPROM存储器 | 第30-31页 |
3.2.6 I/O端口简介 | 第31-32页 |
3.3 指令系统简介 | 第32-33页 |
3.3.1 基本汇编指令 | 第32页 |
3.3.2 MPASM的伪指令和宏指令 | 第32-33页 |
3.4 主程序框图 | 第33-34页 |
3.5 接收发送器数据 | 第34-36页 |
3.5.1 ASK-MCU通讯协议 | 第34-35页 |
3.5.2 接收数据 | 第35-36页 |
3.6 学习过程 | 第36-39页 |
3.6.1 查表操作 | 第37页 |
3.6.2 解码过程 | 第37-38页 |
3.6.3 解密过程是否有效 | 第38页 |
3.6.4 存储钥匙信息 | 第38-39页 |
3.7 执行命令 | 第39-40页 |
3.8 中断 | 第40-42页 |
3.8.1 中断服务程序的流程 | 第40-41页 |
3.8.2 MCU的中断简介 | 第41-42页 |
3.9 动作类型 | 第42-52页 |
3.9.1 MCU的电平变化中断 | 第42-43页 |
3.9.2 TIMER0 中断 | 第43-44页 |
3.9.3 开锁动作 | 第44-46页 |
3.9.4 关锁动作 | 第46-47页 |
3.9.5 开门动作 | 第47-50页 |
3.9.6 关门 | 第50-52页 |
3.10 开发的三个版本 | 第52-57页 |
3.10.1 V2.0 版本 | 第52-54页 |
3.10.2 V2.1 版本 | 第54-55页 |
3.10.3 V2.2 版本 | 第55-56页 |
3.10.4 TMR0 定时器中断处理函数 | 第56-57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主备机确认与心跳检测的设计与实现 | 第58-83页 |
4.1 两个MCU通信方式 | 第58-60页 |
4.1.1 EUSART模块 | 第58页 |
4.1.2 MSSP模块 | 第58-59页 |
4.1.3 本控制系统两个MCU的连接方式 | 第59-60页 |
4.2 EUSART异步发送和接受 | 第60-62页 |
4.2.1 EUSART异步发送 | 第60-62页 |
4.2.2 EUSART接收器 | 第62页 |
4.2.3 选择波特率 | 第62页 |
4.3 系统主备机确认 | 第62-65页 |
4.3.1 系统主备机确认概述 | 第62-63页 |
4.3.2 系统主备机确认阶段交换的信息格式 | 第63页 |
4.3.3 系统主备机确认的框图 | 第63-65页 |
4.4 系统主备机确认的不同场景 | 第65-69页 |
4.4.1 单模情况下 | 第65页 |
4.4.2 两模块同时进行主备机确认 | 第65-67页 |
4.4.3 备机复位 | 第67-68页 |
4.4.4 主机复位 | 第68-69页 |
4.5 错误侦测机制 | 第69-72页 |
4.5.1 推模型 | 第69-70页 |
4.5.2 拉模型 | 第70-71页 |
4.5.3 双模型 | 第71-72页 |
4.6 错误侦测机制的组织形式 | 第72-74页 |
4.6.1 集中式 | 第72-73页 |
4.6.2 半分布式 | 第73-74页 |
4.6.3 分布式 | 第74页 |
4.7 系统心跳检测设计与实现 | 第74-82页 |
4.7.1 系统心跳检测的设计 | 第74-75页 |
4.7.2 TIMER1 定时器 | 第75-76页 |
4.7.3 心跳检测开启函数HEART_START | 第76-77页 |
4.7.4 TIMER1 中断服务程序 | 第77-78页 |
4.7.5 串口接收中断服务程序 | 第78-80页 |
4.7.6 两模块均正常的心跳检测 | 第80-81页 |
4.7.7 单模失效时系统的心跳检测 | 第81-8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容错系统分析 | 第83-101页 |
5.1 基本概念 | 第83-84页 |
5.2 容错计算的应用 | 第84页 |
5.3 冗余技术 | 第84-92页 |
5.3.1 硬件冗余 | 第85-88页 |
5.3.2 软件冗余 | 第88-89页 |
5.3.3 信息冗余 | 第89-91页 |
5.3.4 时间冗余 | 第91-92页 |
5.4 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 第92-95页 |
5.5 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95-99页 |
5.5.1 概率模型 | 第95-97页 |
5.5.2 马尔科夫模型 | 第97-99页 |
5.6 本系统可靠性分析 | 第99-100页 |
5.6.1 系统无维修 | 第99页 |
5.6.2 系统可维修 | 第99-10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