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铁路轮渡概述 | 第10-11页 |
·国内外主要轮渡运行现状 | 第11-14页 |
·铁路轮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铁路轮渡未来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新型柔性轨道几何参数 | 第18-35页 |
·新型柔性轨道简介 | 第18页 |
·柔性轨道几何参数分析 | 第18-33页 |
·柔性轨道弯曲变形参数关系 | 第18-22页 |
·柔性轨道预留轨缝 | 第22-26页 |
·柔性轨道短轨、轨枕尺寸和轨枕间距 | 第26-30页 |
·柔性轨道最小曲线半径的确定 | 第30-32页 |
·新型柔性轨道长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新型柔性轨道纵向缩短量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新型柔性轨道弯曲后的轨道方程 | 第35-45页 |
·受力F和弯矩M的共同作用下的柔性轨道方程 | 第35-37页 |
·受纯弯矩M的作用下的柔性轨道方程 | 第37-40页 |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柔性轨道方程 | 第40-43页 |
·柔性轨道方程确定弯曲半径 | 第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新型柔性轨道几何形位 | 第45-59页 |
·柔性轨道几何形位概述 | 第45页 |
·柔性轨道几何形位基本要素 | 第45-47页 |
·柔性轨道轨距加宽 | 第47-52页 |
·车辆通过曲线轨道的内接方式 | 第47-48页 |
·柔性轨道轨距加宽计算原理 | 第48-52页 |
·柔性轨道曲线超高 | 第52-58页 |
·曲线超高的计算 | 第52-53页 |
·超高顺坡 | 第53-54页 |
·未被平衡的加速度、欠超高和过超高 | 第54-55页 |
·曲线超高最大值的规定 | 第55-56页 |
·曲线轨道上最高行车速度 | 第56-57页 |
·新型柔性轨道超高的确定 | 第57-58页 |
·柔性轨道缓和曲线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新型柔性轨道设置示例 | 第59-67页 |
·不受地理环境制约时,柔性轨道的设置 | 第59-65页 |
·柔性轨道最小弯曲半径的计算 | 第59-60页 |
·柔性轨道长度的确定 | 第60-61页 |
·柔性轨道预留轨缝的确定 | 第61页 |
·柔性轨道方程的确定 | 第61页 |
·柔性轨道轨距加宽 | 第61-62页 |
·柔性轨道曲线超高 | 第62页 |
·柔性轨道纵向缩短量 | 第62-63页 |
·柔性轨道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63-65页 |
·受地理环境制约时,柔性轨道的设置 | 第65页 |
·柔性轨道的设计思路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新型柔性轨道参数仿真 | 第67-86页 |
·有限元分析法综述 | 第67-70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第67-68页 |
·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68-70页 |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在建模中的应用 | 第70-72页 |
·柔性轨道参数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72-77页 |
·建模方法的确定 | 第72-73页 |
·柔性轨道模型建立基础理论 | 第73-77页 |
·柔性轨道两种加载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77-80页 |
·第一种加荷方式:端部加力和力矩的作用形式 | 第77-78页 |
·第二种加荷方式:分别在端部和中部加弯矩的作用形式 | 第78-79页 |
·两种加载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79-80页 |
·刚性连接与弹性连接的柔性轨道的比较分析 | 第80-85页 |
·刚性连接 | 第81-82页 |
·弹性连接 | 第82-84页 |
·两种连接方式的综合比较分析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