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食品级润滑油行业现状及国内外认证、检验监管情况概述 | 第14-16页 |
1.2.1 食品级润滑油行业现状 | 第14-15页 |
1.2.2 食品级润滑油国外认证监管情况 | 第15页 |
1.2.3 食品级润滑油国内认证监管情况 | 第15-16页 |
1.3 食品润滑油中有毒有害物质简介 | 第16-18页 |
1.3.1 致癌物(以多环芳烃为例) | 第16-17页 |
1.3.2 微量有毒有害元素 | 第17页 |
1.3.3 可溶性无机酸 | 第17-18页 |
1.3.4 挥发性有机物 | 第18页 |
1.4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前处理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1.4.1 多环芳烃检测的前处理技术 | 第18页 |
1.4.2 微量有毒有害元素检测的前处理技术 | 第18-19页 |
1.4.3 无机阴离子检测前处理技术 | 第19页 |
1.5 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概述 | 第19-22页 |
1.5.1 GC-MS 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1.5.2 ICP-MS 检测技术 | 第20页 |
1.5.3 离子色谱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1.5.4 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1.6 存在问题 | 第22页 |
1.7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创新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级润滑油中的多环芳烃 | 第24-3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4-29页 |
2.1.1 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样品前处理 | 第25-26页 |
2.1.3 仪器条件 | 第26页 |
2.1.4 定性定量分析 | 第26-27页 |
2.1.5 检测方法评价 | 第27-2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2.1 定性、定量离子的选择 | 第29-31页 |
2.2.2 仪器条件优化 | 第31-33页 |
2.2.3 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33-37页 |
2.3 结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食品级润滑油中锑、砷、镉、铅、汞、硒六种金属元素 | 第39-54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3.1.2 样品前处理 | 第40-41页 |
3.1.3 仪器条件 | 第41页 |
3.1.4 全定量数据采集 | 第41-42页 |
3.1.5 检测方法评价 | 第42-43页 |
3.1.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3-4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3.2.1 待测元素同位素和内标的选择 | 第44页 |
3.2.2 消解方式的确定 | 第44-47页 |
3.2.3 消解样品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3.2.4 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48-52页 |
3.2.5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2-53页 |
3.3 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离子色谱-抑制型电导法测定食品级润滑油中的三种无机阴离子 | 第54-7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4-57页 |
4.1.1 仪器和试剂 | 第54-55页 |
4.1.2 样品前处理 | 第55-56页 |
4.1.3 仪器条件 | 第56页 |
4.1.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第56页 |
4.1.5 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56-57页 |
4.1.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5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4.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57-62页 |
4.2.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62-63页 |
4.2.3 净化条件的优化 | 第63-64页 |
4.2.4 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64-67页 |
4.2.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7-68页 |
4.3 结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级润滑油中 6 种含苯挥发性有机物 | 第70-84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5.1.1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5.1.2 样品试验方法 | 第71页 |
5.1.3 仪器工作条件 | 第71页 |
5.1.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第71-72页 |
5.1.5 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72-73页 |
5.1.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5.2.1 定性、定量离子的选择 | 第73-74页 |
5.2.2 仪器条件的确定 | 第74-77页 |
5.2.3 方法的验证 | 第77-83页 |
5.2.4 实际样品分析 | 第83页 |
5.3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