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沸腾传热机理发展 | 第11-15页 |
1.2.1 沸腾传热机理模型 | 第11-13页 |
1.2.2 临界热流密度机理 | 第13-15页 |
1.3 纳米结构强化沸腾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纳米多孔表面制备 | 第25-39页 |
2.1 制备工艺路线 | 第25-29页 |
2.1.1 合金体系选择 | 第25-26页 |
2.1.2 表面合金化 | 第26-29页 |
2.1.3 脱合金 | 第29页 |
2.2 纳米多孔表面制备 | 第29-31页 |
2.2.1 实验准备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3 纳米多孔表面形貌控制 | 第31-36页 |
2.3.1 热处理参数影响 | 第32-34页 |
2.3.2 脱合金溶液影响 | 第34-35页 |
2.3.3 脱合金时长影响 | 第35-36页 |
2.4 纳米多孔表面润湿性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强化沸腾测试系统及误差分析 | 第39-49页 |
3.1 强化沸腾测试系统设计 | 第39-42页 |
3.1.1 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 第39-41页 |
3.1.2 材料选择和密封处理 | 第41-42页 |
3.2 测试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3.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3.4 实验误差分析 | 第45-48页 |
3.4.1 系统热损失 | 第45-47页 |
3.4.2 直接测量误差 | 第47页 |
3.4.3 间接测量误差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纳米多孔结构强化沸腾性能及机理分析 | 第49-73页 |
4.1 汽泡动力学分析 | 第49-57页 |
4.1.1 单个汽泡运动分析 | 第49-52页 |
4.1.2 汽泡动力特征对比 | 第52-57页 |
4.2 纳米多孔表面传热性能分析 | 第57-63页 |
4.2.1 沸腾传热曲线 | 第57-58页 |
4.2.2 光滑表面传热曲线 | 第58-60页 |
4.2.3 纳米多孔表面沸腾传热曲线 | 第60-62页 |
4.2.4 临界热流密度分析 | 第62-63页 |
4.3 表面特性对纳米多孔铜表面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63-67页 |
4.4 纳米多孔铜表面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4.5 纳米多孔铜强化沸腾机理分析 | 第68-71页 |
4.5.1 纳米多孔结构对沸腾传热的影响 | 第68-70页 |
4.5.2 纳米多孔表面沸腾传热机制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微纳米复合结构沸腾传热性能 | 第73-81页 |
5.1 微槽表面沸腾传热性能 | 第73-75页 |
5.2 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制备 | 第75-76页 |
5.3 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沸腾传热性能 | 第76-79页 |
5.3.1 沸腾传热曲线分析 | 第76-77页 |
5.3.2 沸腾传热系数分析 | 第77-79页 |
5.3.3 临界热流密度分析 | 第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