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0-11页 |
| 1.5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2.1 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2.2 师生关系 | 第14-17页 |
| 2.2.1 师生关系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2.2 师生关系的类型 | 第15-17页 |
| 2.2.3 师生关系的测量 | 第17页 |
| 2.3 学业成绩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4 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 第18-19页 |
|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3.1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 3.1.1 师生关系 | 第19页 |
| 3.1.2 学业成绩 | 第19页 |
| 3.2 相关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3.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9-20页 |
| 3.2.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 | 第20页 |
| 3.2.3 场依存理论和场独立理论 | 第20页 |
| 3.2.4 利里的人际行为交流模型理论 | 第20-21页 |
| 3.2.5 弗兰德斯的相互作用分析模式理论 | 第21-22页 |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22-28页 |
| 4.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4.3 研究工具 | 第23-26页 |
| 4.3.1 师生关系量表 | 第23-26页 |
| 4.3.2 学业成绩 | 第26页 |
| 4.4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4.5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4.6 研究程序 | 第27-28页 |
| 4.6.1 问卷发放 | 第27页 |
| 4.6.2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第5章 研究过程 | 第28-58页 |
| 5.1 高中师生关系情况概览 | 第28页 |
| 5.2 高中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34页 |
| 5.2.1 冲突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1页 |
| 5.2.2 依恋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 5.2.3 亲密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 5.2.4 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页 |
| 5.2.5 对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的结论 | 第33-34页 |
| 5.3 高中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分析 | 第34-42页 |
| 5.3.1 冲突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 5.3.2 依恋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 5.3.3 亲密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 5.3.4 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一元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 5.4 高中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2-49页 |
| 5.4.1 冲突性、依恋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 5.4.2 冲突性、亲密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 5.4.3 冲突性、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 5.4.4 依恋性、亲密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 5.4.5 依恋性、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 5.4.6 亲密性、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二元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 5.5 高中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 第49-54页 |
| 5.5.1 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 第49-51页 |
| 5.5.2 冲突性、依恋性、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 5.5.3 依恋性、亲密性、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 5.5.4 冲突性、亲密性、回避性维度和学业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 5.6 高中师生关系和学业成绩的四元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 5.7 对学业成绩回归分析的结论 | 第55-58页 |
|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 第58-63页 |
| 6.1 减少矛盾冲突,加强交流沟通 | 第58页 |
| 6.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发扬学科特长 | 第58-59页 |
| 6.3 重视博采众智,让学生做主 | 第59页 |
| 6.4 多变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 第59-60页 |
| 6.5 塑师德,提高人格魅力 | 第60页 |
| 6.6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材施教 | 第60-61页 |
| 6.7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 第61页 |
| 6.8 转变相处模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 第61-63页 |
| 第7章 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 7.1 不足 | 第63页 |
| 7.2 展望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 | 第69-7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