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三阶和四阶测试对迷思概念的诊断及对比研究--以“机械波”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3页
        1.3.1 研究意义第13页
        1.3.2 研究目的第13页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3-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15页
        1.4.2 研究思路第15-1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7-23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2.3 国内研究现状的不足第20-23页
第3章 理论基础第23-31页
    3.1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6页
        3.1.1 物理概念第23页
        3.1.2 前概念第23-24页
        3.1.3 迷思概念第24页
        3.1.4 迷思概念的特点第24-26页
    3.2 相关理论第26-31页
        3.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26-27页
        3.2.2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第27页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7-28页
        3.2.4 概念转变理论第28-31页
第4章 研究过程第31-37页
    4.1 测试题的编制第31-33页
        4.1.1 测试题的翻译及修改第31页
        4.1.2 测试题的结构第31-32页
        4.1.3 测试题的考查内容第32-33页
    4.2 测试题的质量分析第33-34页
        4.2.1 测试题的效度第33页
        4.2.2 测试题的信度第33页
        4.2.3 测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第33-34页
    4.3 测试题的实施第34-37页
        4.3.1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34页
        4.3.2 测试题的发放及统计第34-37页
第5章 结果和分析第37-57页
    5.1 诊断方法第37-38页
    5.2 三阶测试结果第38-42页
        5.2.1 正确率分析第38-40页
        5.2.2 信心指数分析第40-41页
        5.2.3 迷思概念分析第41-42页
    5.3 四阶测试结果第42-50页
        5.3.1 正确率分析第42-44页
        5.3.2 信心指数分析第44-48页
        5.3.3 迷思概念分析第48-50页
    5.4 三阶和四阶测试结果的对比第50-57页
        5.4.1 正确率对比第50-52页
        5.4.2 信心指数对比第52-53页
        5.4.3 迷思概念对比第53-57页
第6章 迷思概念的成因及教学建议第57-65页
    6.1 迷思概念的成因第57-59页
        6.1.1 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第57页
        6.1.2 思维定势及负迁移第57-58页
        6.1.3 忽视概念教学第58页
        6.1.4 没能理解概念的本质第58-59页
    6.2 教学建议第59-65页
        6.2.1 重视基本概念内涵的讲授第59-60页
        6.2.2 充分了解学生的迷思概念第60-61页
        6.2.3 认知冲突策略第61-62页
        6.2.4 概念图策略第62-63页
        6.2.5 PDEODE策略第63页
        6.2.6 巩固练习策略第63-6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9页
    7.1 研究结论第65-66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第73-79页
致谢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傅运森编《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研究
下一篇:国际教育项目中的外语课程规划研究--以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国际课程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