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6 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可变车道控制方法简介 | 第20-28页 |
2.1 信号交叉口可变车道与预信号控制 | 第20-21页 |
2.1.1 信号交叉口转向可变车道与预信号 | 第20页 |
2.1.2 预信号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第20-21页 |
2.2 信号交叉口可变车道设置条件 | 第21-22页 |
2.2.1 信号交叉口处的车道渠化条件 | 第21页 |
2.2.2 信号交叉口处的交通量状况及判别条件 | 第21-22页 |
2.2.3 信号配时条件 | 第22页 |
2.3 检测器布设要求 | 第22-24页 |
2.4 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可变车道控制方式 | 第24-27页 |
2.4.1 可变车道控制逻辑 | 第24页 |
2.4.2 信号交叉口可变车道进口道处常见的控制方式及优缺点 | 第24-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信号交叉口可变车道控制条件的研究 | 第28-40页 |
3.1 阈值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8-29页 |
3.1.1 阈值研究的基本假定 | 第28-29页 |
3.1.2 阈值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9页 |
3.2 可变车道属性变化时阈值研究 | 第29-38页 |
3.2.1 信号交叉口处的车流未饱和 | 第30-31页 |
3.2.2 信号交叉口处单一转向交通流出现过饱和的情况 | 第31-37页 |
3.2.3 信号交叉口处左转和直行交通流均出现过饱和的情况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信号交叉口可变车道预信号关系模型的研究 | 第40-58页 |
4.1 研究的基本假设和主预信号控制流程 | 第40-43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4.1.2 信号交叉口主预信号协调控制流程和控制方法 | 第41-43页 |
4.2 进口道无拓宽情况下主预信号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 | 第43-50页 |
4.2.1 可变车道由直行过渡为左转时主预信号协调控制关系的研究 | 第44-47页 |
4.2.2 可变车道由左转过渡为直行时主预信号协调控制关系的研究 | 第47-50页 |
4.3 进口道有拓宽情况下主预信号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 | 第50-53页 |
4.3.1 可变车道由直行过渡为左转时主预信号协调关系的研究 | 第52页 |
4.3.2 可变车道由左转变过直行时主预信号协调关系的研究 | 第52-53页 |
4.4 与相邻信号交叉口之间的协调控制模型的研究 | 第53-56页 |
4.4.1 可变车道的属性由直行向左转过渡时相邻交叉口之间的主信号协调控制关系研究 | 第54-55页 |
4.4.2 可变车道的属性由左转向直行过渡时相邻交叉口之间的主信号协调控制关系研究 | 第55-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可变车道主预信号协调控制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 第58-74页 |
5.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58-63页 |
5.1.1 信号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 第58-59页 |
5.1.2 信号交叉口的饱和度 | 第59-60页 |
5.1.3 信号交叉口处车辆的延误 | 第60-62页 |
5.1.4 信号交叉口处车辆的排队长度 | 第62-63页 |
5.2 信号交叉口处可变车道主预信号协调控制效果评价 | 第63-72页 |
5.2.1 仿真场景的搭建 | 第63-65页 |
5.2.2 信号控制交叉口仿真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5-72页 |
5.3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