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态度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1.1 态度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态度的成分 | 第13-14页 |
2.1.3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 第14-15页 |
2.1.3.1 双重态度模型 | 第14-15页 |
2.1.3.2 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测量 | 第15页 |
2.2 态度改变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2.2.1 态度改变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2 态度改变理论 | 第16-18页 |
2.2.2.1 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 第16页 |
2.2.2.2 态度改变的信息传递理论 | 第16页 |
2.2.2.3 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 | 第16-17页 |
2.2.2.4 态度改变的认知理论 | 第17页 |
2.2.2.5 态度改变的功能理论 | 第17页 |
2.2.2.6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 第17-18页 |
2.3 同性恋的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2.3.1 同性恋的定义 | 第18-19页 |
2.3.2 对同性恋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3.2.1 对同性恋外显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3.2.2 对同性恋内隐态度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3 对同性恋态度改变的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2.3.3.1 同性恋归因的先天说和后天说 | 第21-23页 |
2.3.3.2 同性恋归因对态度改变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23页 |
2.3.3.3 有待研究的其他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3章 研究思路 | 第25-30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5-27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3.3 研究缘由及目的 | 第27-28页 |
3.3.1 研究缘由 | 第27-28页 |
3.3.2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8-30页 |
第4章 研究一: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研究 | 第30-46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4.1.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31-40页 |
4.2.1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总体状况 | 第31-32页 |
4.2.2 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和三个分量表各分数范围的频数分布 | 第32-33页 |
4.2.3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 | 第33-34页 |
4.2.4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专业差异 | 第34页 |
4.2.5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民族差异 | 第34-36页 |
4.2.6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有无恋爱经历方面的差异 | 第36-37页 |
4.2.7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朋友亲人偶像中有无同性恋者方面的差异 | 第37-38页 |
4.2.8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 第38页 |
4.2.9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生源地差异 | 第38-40页 |
4.3 讨论 | 第40-46页 |
4.3.1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分析 | 第40-41页 |
4.3.2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1-42页 |
4.3.3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专业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4.3.4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民族差异分析 | 第43页 |
4.3.5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朋友亲人偶像中有无同性恋者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43-44页 |
4.3.6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分析 | 第44页 |
4.3.7 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生源地差异 | 第44-46页 |
第5章 研究二: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改变研究 | 第46-56页 |
5.1 同性恋故事式材料的编制 | 第46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5.2.2 研究过程 | 第47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7-52页 |
5.3.1 阅读同性恋归因材料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前后测差异 | 第47-49页 |
5.3.2 阅读同性恋结局材料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前后测差异 | 第49-51页 |
5.3.3 阅读同性恋性别类型材料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前后测差异 | 第51-52页 |
5.4 讨论 | 第52-56页 |
5.4.1 阅读同性恋归因材料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5.4.2 阅读同性恋结局材料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53-54页 |
5.4.3 阅读同性恋性别类型材料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前后测差异分析 | 第54-56页 |
第6章 改善我国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 第56-61页 |
6.1 将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促进人们对同性恋态度的积极改变 | 第56-57页 |
6.1.1 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加强对态度相对消极群体的说服 | 第56-57页 |
6.1.2 基于对同性恋态度改变研究的结果,在宣传时有所侧重 | 第57页 |
6.2 国家、社会、同性恋者协同作用,改善同性恋者生存状态 | 第57-61页 |
6.2.1 立足客观事实,给予充分重视,加强和完善同性恋相关立法 | 第57-58页 |
6.2.2 发挥舆论作用,普及同性恋相关知识,消除对同性恋者误解 | 第58-59页 |
6.2.3 同性恋者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争取合法权益,树立良好形象 | 第59-61页 |
第7章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61-63页 |
7.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1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1-6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4页 |
附录 A:被试个人信息调查表 | 第66-67页 |
附录 B: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 | 第67-69页 |
附录 C:态度改变材料 | 第69-73页 |
附录 D:阅读材料后分别需要回答的问题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