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校学生社团概述 | 第16-25页 |
2.1 高校学生社团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1.1 社团 | 第16-17页 |
2.1.2 高校学生社团 | 第17-18页 |
2.2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5页 |
2.3.1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简介 | 第19-22页 |
2.3.2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启示 | 第22-25页 |
第3章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比较与差异分析 | 第25-41页 |
3.1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5-27页 |
3.1.1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5-26页 |
3.1.2 港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6-27页 |
3.2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类型比较 | 第27-30页 |
3.2.1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类型 | 第27-28页 |
3.2.2 港台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类型 | 第28-30页 |
3.3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比较 | 第30-32页 |
3.3.1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 | 第30-31页 |
3.3.2 港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 | 第31-32页 |
3.4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产生、经费来源的比较 | 第32-36页 |
3.4.1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产生方式、经费来源 | 第32-34页 |
3.4.2 港台高校学生社团产生方式、经费来源 | 第34-36页 |
3.5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构比较 | 第36-38页 |
3.5.1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 | 第36-37页 |
3.5.2 港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构 | 第37-38页 |
3.6 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3.6.1 大陆与港台学生社团共性分析 | 第39页 |
3.6.2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的优势及不足 | 第39-40页 |
3.6.3 港台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的优势及不足 | 第40-41页 |
第4章 大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启示 | 第41-49页 |
4.1 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 | 第41-43页 |
4.1.1 政府、高校要提高对学生社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 第41-42页 |
4.1.2 高校应加快转变学生社团管理理念 | 第42-43页 |
4.2 高校学生社团的干部自身素质建设 | 第43-44页 |
4.2.1 重视学生社团干部培训 | 第43-44页 |
4.2.2 引导学生社团干部以老带新、新老传承 | 第44页 |
4.2.3 完善学生社团干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 第44页 |
4.3 高校学生社团的后勤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4.3.1 加大社团活动经费投入,拓宽社团经费来源 | 第44-45页 |
4.3.2 增加社团场地建设 | 第45页 |
4.4 高校学生社团的创新管理 | 第45-49页 |
4.4.1 加强学生社团的有效引导 | 第46页 |
4.4.2 完善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 | 第46-47页 |
4.4.3 建立学生社团的评价机制 | 第47页 |
4.4.4 搭建学生社团的新媒联络渠道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