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第10-11页 |
1. 理论依据 | 第10-11页 |
2. 现实依据 | 第11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概况简述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四)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 文献法 | 第16页 |
2. 问卷法 | 第16页 |
(五)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 切入角度新颖 | 第16页 |
2. 研究群体特定 | 第16页 |
3. 凸显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点 | 第16-17页 |
一、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 社会心态的含义 | 第17页 |
2. 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 社会心态与其相近概念的区别 | 第18-19页 |
1. 社会心态与个体心态的区别 | 第18页 |
2. 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的区别 | 第18-19页 |
(三)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研究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可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舆论引导力 | 第19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可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理论解释力 | 第19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可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实践活动的途径 | 第19-20页 |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现状 | 第20-30页 |
(一) 大学生社会心态问卷调查分析 | 第20-24页 |
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24页 |
(二) 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的评述 | 第24-27页 |
1. 积极表现 | 第24-25页 |
2. 消极表现 | 第25-27页 |
(三) 当前大学生消极社会心态的成因 | 第27-30页 |
1. 社会转型期剧烈复杂的变化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 | 第27-28页 |
2.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多元社会思潮的渗透 | 第28-29页 |
3. 网络媒体某些不良传播的负面影响 | 第29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社会实践指导的相对乏力 | 第29-30页 |
三、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对策 | 第30-39页 |
(一) 从高校教育层面加强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 | 第30-34页 |
1.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 第30-31页 |
2. 注重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试的能力 | 第31-32页 |
3. 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 第32-33页 |
4. 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33-34页 |
(二) 构建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工作体系和机制 | 第34-39页 |
1. 加强高校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组织职能 | 第34-35页 |
2.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35-36页 |
3. 建立并完善突发和特殊事件处理机制 | 第36页 |
4. 建立畅通的纵向沟通机制 | 第36-37页 |
5. 建立健全社会信任机制 | 第37页 |
6. 建立有效的诉求机制 | 第37-38页 |
7.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注重网络舆情分析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