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压印填充与脱模过程的机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滚动压印树脂填充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滚动压印树脂脱模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滚动压印工艺树脂填充理论研究 | 第20-32页 |
2.1 滚动压印系统介绍 | 第20-22页 |
2.2 有限元仿真分析的设置 | 第22-30页 |
2.2.1 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设置 | 第23-25页 |
2.2.2 滚动压印数学模型介绍 | 第25-28页 |
2.2.3 有限元仿真求解设置 | 第28-30页 |
2.2.4 有限元仿真后处理设置 | 第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填充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 第32-44页 |
3.1 树脂“填充角”概念的引入 | 第32-33页 |
3.2 树脂堆积现象对填充角的影响 | 第33-36页 |
3.3 压辊模具旋转速度对填充角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填充角对气泡缺陷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滚动压印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9-41页 |
3.5.1 滚动压印实验样品测量结果 | 第39-40页 |
3.5.2 填充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4章 滚动压印脱模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44-56页 |
4.1 几何模型的简化与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4-47页 |
4.2 有限元仿真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7-48页 |
4.2.1 PET基底的运动设置 | 第47页 |
4.2.2 压辊模具的运动设置 | 第47-48页 |
4.2.3 微结构的附着设置 | 第48页 |
4.2.4 辅助压力线的运动设置 | 第48页 |
4.3 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48-52页 |
4.3.1 测量样条的制作 | 第49-51页 |
4.3.2 材料参数的测量 | 第51-52页 |
4.4 有限元仿真求解设置 | 第52-53页 |
4.4.1 分析步设置 | 第52-53页 |
4.4.2 相互作用设置 | 第53页 |
4.5 脱模过程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滚动压印工艺脱模过程的实验论证 | 第56-68页 |
5.1 压辊模具的制作 | 第56-59页 |
5.1.1 压辊圆棒的设计与加工 | 第56-57页 |
5.1.2 微结构的加工 | 第57-59页 |
5.2 滚动压印脱模实验的前处理工艺 | 第59-60页 |
5.2.1 模具清洗 | 第60页 |
5.2.2 均匀涂覆润滑油 | 第60页 |
5.3 残留层对脱模过程的影响 | 第60-66页 |
5.3.1 光敏树脂的固化机理 | 第60-61页 |
5.3.2 紫外光光强大小对固化的影响 | 第61页 |
5.3.3 残留层厚度的控制 | 第61-63页 |
5.3.4 两种脱模工艺的脱模结果对比 | 第63-65页 |
5.3.5 较大高宽比结构的脱模实验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2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6.2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0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