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1.2.1 微群用于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1.2.2 社会网络结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1.2.3 知识建构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1.2.4 研究现状的述评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9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第23-33页 |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页 |
| 2.1.2 情境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 2.1.3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24页 |
| 2.2 概念界定 | 第24-33页 |
| 2.2.1 微群的概念及功能 | 第24-25页 |
| 2.2.2 知识建构相关概念 | 第25-29页 |
| 2.2.3 社会网络结构相关概念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33-38页 |
| 3.1 研究设计 | 第33-35页 |
| 3.1.1 课程介绍 | 第33-34页 |
| 3.1.2 研究实施 | 第34-35页 |
| 3.2 数据收集 | 第35-38页 |
| 3.2.1 关系数据的收集 | 第35-36页 |
| 3.2.2 交互内容的编码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微群中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建构的影响 | 第38-72页 |
| 4.1 微群中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 第38-58页 |
| 4.1.1 整体特性——社会网络整体基本属性分析 | 第38-41页 |
| 4.1.2 权力分布——中心性分析 | 第41-46页 |
| 4.1.3 网络内部小团体——凝聚子群与核心边缘分析 | 第46-51页 |
| 4.1.4 网络位置与角色——块模型与结构洞分析 | 第51-58页 |
| 4.2 微群中知识建构分析 | 第58-61页 |
| 4.3 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建构的影响 | 第61-71页 |
| 4.3.1 社会网络整体基本属性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 第61-63页 |
| 4.3.2 中心度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 第63-66页 |
| 4.3.3 派系重叠数和核心度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 第66-68页 |
| 4.3.4 网络位置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 第68-71页 |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微群中知识建构的促进策略 | 第72-85页 |
| 5.1 教学设计策略 | 第72-76页 |
| 5.1.1 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 第72-73页 |
| 5.1.2 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 第73-75页 |
| 5.1.3 教学活动设计策略 | 第75-76页 |
| 5.2 教学实践策略 | 第76-82页 |
| 5.2.1 情境创设策略 | 第77-78页 |
| 5.2.2 活动组织策略 | 第78-80页 |
| 5.2.3 活动指导策略 | 第80-82页 |
| 5.3 教学评价策略 | 第82-85页 |
| 5.3.1 教师评价策略 | 第82-83页 |
| 5.3.2 学习者互评策略 | 第83页 |
| 5.3.3 学习者自评策略 | 第83-85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85-87页 |
| 6.1 研究总结 | 第85-86页 |
| 6.2 研究不足 | 第86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 注释 | 第87-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附录 | 第94-9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