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8-1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意义 | 第8页 |
2.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3.综述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1.研究重点 | 第17页 |
2.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7页 |
(一)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内涵 | 第18-21页 |
1.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概念 | 第18-19页 |
2.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19-21页 |
(二)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提升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 第21页 |
2.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第21-22页 |
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2-23页 |
(三)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提升的现实意义 | 第23-27页 |
1.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第23-24页 |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 第24-25页 |
3.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 第25页 |
4.防止和平演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 第25-27页 |
二、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一)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现状 | 第28-32页 |
1.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总体积极向上 | 第28-29页 |
2.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群体差异明显 | 第29-30页 |
3.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有待提升 | 第30-31页 |
4.部分大学生鉴别西方社会思潮的能力较弱 | 第31页 |
5.部分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较弱 | 第31-32页 |
(三)我国部分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薄弱的原因 | 第32-35页 |
1.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不成熟 | 第32-33页 |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弱化 | 第33页 |
3.网络不良政治信息的误导 | 第33-34页 |
4.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 | 第34-35页 |
三、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提升路径 | 第35-43页 |
(一)提高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 | 第35-36页 |
1.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 第35页 |
2.树立底线思维,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 | 第35-36页 |
3.提高网络素养,增强网络政治认知能力 | 第36页 |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 第36-40页 |
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科学引领思想动态 | 第36-38页 |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阵地 | 第38-39页 |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 第39-40页 |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 第40-43页 |
1.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规范和管理 | 第40-41页 |
2.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监管力度 | 第41-42页 |
3.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