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一)智慧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 第18页 |
(二)智慧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 第18-19页 |
(三)传统教学评价方式需要转变,多元评价渐成新潮 | 第19页 |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第19-29页 |
(一)国内外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二)国内外智慧教育与智慧教学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三)文献述评小结 | 第27-29页 |
(四)问题的提出 | 第2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9页 |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0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33-40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33-35页 |
(一)主要观点 | 第33-34页 |
(二)主要启示 | 第34-35页 |
二、TPACK框架 | 第35-36页 |
(一)主要观点 | 第35页 |
(二)主要启示 | 第35-36页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第36-37页 |
四、深度学习 | 第37-38页 |
五、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学说 | 第38-40页 |
(一)主要观点 | 第38页 |
(二)主要启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智慧教学解构与智慧教学评价框架构建 | 第40-58页 |
一、智慧教学解构及智慧教学评价目的 | 第40-47页 |
(一)智慧教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40-43页 |
(二)智慧教学的层级教学结构 | 第43-46页 |
(三)智慧教学的价值取向 | 第46页 |
(四)智慧教学的评价目的 | 第46-47页 |
二、MCTS:智慧教学评价框架 | 第47-53页 |
(一)智慧教学的关键要素分析 | 第47-53页 |
(二)MCTS智慧教学评价框架构建 | 第53页 |
三、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53-58页 |
(一)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54-55页 |
(二)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检测方法 | 第55页 |
(三)基于MCTS框架的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8-98页 |
一、智慧教学能力解析 | 第58-59页 |
(一)教学能力 | 第58页 |
(二)智慧教学能力 | 第58-59页 |
二、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评价目的和评价理念 | 第59页 |
(一)评价目的 | 第59页 |
(二)评价理念 | 第59页 |
三、教师智慧教学能力的关键要素分析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59-68页 |
(一)TPACK框架不足之处和TWPACK框架构建 | 第60-62页 |
(二)基于TWPACK框架的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 第62-65页 |
(三)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 | 第65-68页 |
四、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第68-91页 |
(一)第一轮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 第69-81页 |
(二)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 第81-88页 |
(三)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立 | 第88-91页 |
五、教师智慧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与分析 | 第91-98页 |
(一)评价活动的基本步骤 | 第91页 |
(二)样本案例选择依据 | 第91-92页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 第92-98页 |
第五章 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8-114页 |
一、智慧学习能力解析 | 第98-99页 |
(一)学习能力 | 第98页 |
(二)智慧学习能力 | 第98-99页 |
二、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 第99-100页 |
(一)学生智慧学习能力的评价目标 | 第99页 |
(二)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的价值取向 | 第99-100页 |
三、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0-102页 |
(一)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的构建依据 | 第100-101页 |
(二)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形成 | 第101-102页 |
四、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第102-110页 |
(一)第一轮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 第102-106页 |
(二)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 第106-108页 |
(三)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立 | 第108-110页 |
五、学生智慧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性检验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一)有效性分析的总体思路 | 第110页 |
(二)评价活动的基本步骤 | 第110页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第六章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4-144页 |
一、微课的内涵概述 | 第114-115页 |
(一)微课的资源属性 | 第114页 |
(二)微课的课程属性 | 第114-115页 |
二、微课的评价目的与价值取向 | 第115-116页 |
(一)微课的评价目的 | 第115页 |
(二)微课的价值取向 | 第115-116页 |
三、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6-120页 |
(一)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116-119页 |
(二)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119-120页 |
四、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第120-135页 |
(一)第一轮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 第120-128页 |
(二)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修订 | 第128-134页 |
(三)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立 | 第134-135页 |
五、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与分析 | 第135-144页 |
(一)有效性分析的总体思路 | 第135-136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 第136-144页 |
第七章 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案例与分析 | 第144-152页 |
一、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实施背景 | 第144-145页 |
(一)学校背景介绍 | 第144页 |
(二)《乡下人家》课例介绍 | 第144-145页 |
二、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案例实施过程 | 第145-150页 |
(一)评价目的 | 第145页 |
(二)评价小组成员 | 第145页 |
(三)评价准备 | 第145页 |
(四)统计评分结果 | 第145-146页 |
(五)实施评价指标体系 | 第146页 |
(六)评分结果分析 | 第146-148页 |
(七)总结A班级的评价结果 | 第148-150页 |
三、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实施分析 | 第150-152页 |
(一)智慧教学评价强调及时性与连续性 | 第150页 |
(二)智慧教学评价关注个体性与系统性 | 第150-151页 |
(三)案例学校的智慧教学评价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51-152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52-154页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154页 |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2页 |
附录 | 第162-203页 |
后记 | 第203-20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