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教学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言第8-16页
    一、论文选题的来源、意义或行业应用价值第8-9页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第9-14页
    三、研究目标第14页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14-16页
第一章 苏轼作品的教学现状与教学价值第16-31页
    第一节 苏轼作品教学现状第16-20页
        一、苏轼作品解读的问题第16-18页
        二、教学及教材中的问题第18-20页
    第二节 苏轼作品的教学价值挖掘第20-26页
        一、苏轼作品思想精神剖析和主要艺术特色第20-21页
        二、文人典范,做人楷模第21-22页
        三、凸显“人文性”,重视语文素养第22-23页
        四、苏轼作品的文艺观对写作和阅读教学的启示第23-26页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第26页
    第三节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枚举及古诗文常用教学策略举隅第26-31页
        一、苏轼作品枚举第26-27页
        二、古诗文常用教学策略举隅第27-31页
第二章 苏轼作品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1-38页
    第一节 影响苏轼作品解读的因素第31-37页
        一、解读主体第31-35页
        二、苏轼作品的特质第35页
        三、课标的导向和制约第35-37页
    第二节 应试化、肢解式的教学解读僵化诗词教学第37-38页
        一、违背课标初衷的应试解读第37页
        二、程式化的课堂教学使诗歌丧失了审美性和人文性第37-38页
第三章 入乎其内——“咬文嚼字”第38-48页
    第一节 反复诵读,咀嚼语言形式之妙第38-44页
        一、炼字——“相近词替换分析”第38-39页
        二、圈点批注——划出句式第39页
        三、关注典型意象第39-44页
        四、反复诵读,读出音韵第44页
    第二节 设问的技巧与关键词的替换比较第44-48页
        一、于“含混多义”处设问第44-46页
        二、于“异文”处设问第46-47页
        三、于词义相近处替换比较第47页
        四、把握诗文的结构和思路第47-48页
第四章 兼收并蓄——多元解读第48-57页
    第一节 还原苏轼作品的多样风格,读出性灵第48-55页
        一、不可窄化苏轼风格第48-54页
        二、异体而教,体裁分明第54-55页
    第二节 正确运用“知人论世”第55-56页
        一、打破上新课务必介绍作者背景的程式第55页
        二、在适当的时机穿插苏轼生平介绍第55-56页
    第三节 充分汲取苏轼作品研究的学术成果的活水第56-57页
        一、如何把学术成果运用到苏轼作品教学中去第56页
        二、学术解读向教学解读过渡时教学内容的变化第56-57页
第五章 出乎其外——“互文法”整体把握苏轼作品第57-70页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概念界定第57-58页
    第二节 如何运用“互文法”进行苏轼作品教学第58-70页
        一、按“教学主题”编排教学内容,分模块教学第59-64页
        二、运用互文法分析作品,自行设计赤壁赋教案第64-68页
        三、积极开发课内外语文课程资源第68-70页
结语第70-71页
附录第71-89页
    附录:笔者《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第71-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实施研究
下一篇:初中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