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 该选题是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具有紧迫性 | 第10页 |
(二) 该选题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意义重大 | 第10-11页 |
(三) 该选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 第11页 |
(四) 该选题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意义深远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9页 |
(一) 关于文理不分科的研究成果 | 第11-15页 |
(二) 关于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的研究成果 | 第15-19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一) 文理分科 | 第19页 |
(二) 文理不分科 | 第19-20页 |
(三) 高考科目设置 | 第20页 |
四、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一)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1章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的演变和理论探究 | 第22-38页 |
1.1 恢复高考以来,文理分科及高考科目设置的历史演变 | 第22-31页 |
1.1.1 文理分科与高考“文六理七”科目设置模式 | 第22-23页 |
1.1.2 文理分科与会考基础上的高考“3+2”科目设置模式 | 第23-25页 |
1.1.3 文理分科与高考“3+X”科目设置模式 | 第25-27页 |
1.1.4 文理分科与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模式 | 第27-31页 |
1.2 文理不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1-36页 |
1.2.1 文理分科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1.2.2 文理不分科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5页 |
1.2.3 文理不分科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36页 |
1.3 文理不分科与高考科目设置的关系 | 第36-38页 |
1.3.1 文理不分科影响高考科目设置 | 第36页 |
1.3.2 高考科目设置为文理不分科提供制度保障 | 第36-37页 |
1.3.3 文理不分科和高考科目设置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 第37-38页 |
第2章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及试点方案研究 | 第38-46页 |
2.1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及试点方案的内容 | 第38-39页 |
2.1.1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内容 | 第38页 |
2.1.2 上海市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 | 第38-39页 |
2.1.3 浙江省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试点方案的内容 | 第39页 |
2.2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积极作用 | 第39-43页 |
2.2.1 扩大了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 | 第40-41页 |
2.2.2 促进了评价方式由单一考试向综合评价学生转变 | 第41页 |
2.2.3 高考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接更为紧密 | 第41-43页 |
2.3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 第43-46页 |
2.3.1 如何科学划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选考科目的等级 | 第43-44页 |
2.3.2 如何避免学生选择科目时的功利性倾向 | 第44-46页 |
第3章 国外文理不分科背景下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和启示 | 第46-54页 |
3.1 美国SAT和ACT科目设置的现状 | 第46-49页 |
3.1.1 美国SAT科目设置的现状 | 第46-48页 |
3.1.2 美国ACT科目设置的现状 | 第48-49页 |
3.2 英国、德国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 | 第49-51页 |
3.2.1 英国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 | 第49-50页 |
3.2.2 德国大学入学考试科目设置的现状 | 第50-51页 |
3.3 国外文理不分科背景下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4页 |
3.3.1 对水平考试中选考科目等级划分的启示 | 第52-53页 |
3.3.2 对避免学生功利选择科目的启示 | 第53-54页 |
第4章 文理不分科背景下高考科目设置方案的实施 | 第54-62页 |
4.1 学生要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 | 第54-56页 |
4.1.1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科目选择观念 | 第54-55页 |
4.1.2 学生要增强自主选择科目的能力 | 第55-56页 |
4.2 中学要积极应对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 | 第56-60页 |
4.2.1 全面转变教学方式 | 第56-57页 |
4.2.2 积极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 第57页 |
4.2.3 合理配置师资力量 | 第57-58页 |
4.2.4 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科目 | 第58-60页 |
4.3 高校要科学确定选考科目范围 | 第60-62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