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信用销售现状分析 | 第18-31页 |
| 2.1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销售概况 | 第18-23页 |
| 2.1.1 我国保税燃油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 2.1.2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销售概况 | 第21-22页 |
| 2.1.3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销售现状风险分析 | 第22-23页 |
| 2.2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信用销售现状 | 第23-24页 |
| 2.3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信用销售管理现状 | 第24-26页 |
| 2.3.1 客户信用评级流程 | 第24-25页 |
| 2.3.2 信用销售中的评价机制 | 第25页 |
| 2.3.3 基于销售代表负责制的模式 | 第25-26页 |
| 2.4 中燃保税燃油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 2.4.1 信用销售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 | 第26-27页 |
| 2.4.2 缺乏风险意识 | 第27-28页 |
| 2.4.3 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28-29页 |
| 2.5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信用销售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 2.5.1 企业利益的需要 | 第29页 |
| 2.5.2 行业竞争的需要 | 第29-30页 |
| 2.5.3 市场发展的需要 | 第3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中燃公司保税油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 第31-47页 |
| 3.1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的理论建构 | 第31-33页 |
| 3.1.1 “3+1”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概述 | 第31-32页 |
| 3.1.2 中燃公司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设计的原则 | 第32-33页 |
| 3.2 中燃公司信用销售风险识别 | 第33-36页 |
| 3.2.1 信用销售前期阶段的风险 | 第33-34页 |
| 3.2.2 信用销售中期阶段的风险 | 第34-35页 |
| 3.2.3 信用销售后期阶段的风险 | 第35页 |
| 3.2.4 组织方面的风险 | 第35-36页 |
| 3.3 “3+1”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的建构 | 第36-45页 |
| 3.3.1 事前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 第36-40页 |
| 3.3.2 事中债权保障机制 | 第40-42页 |
| 3.3.3 事后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 第42-44页 |
| 3.3.4 内部信用组织机构的建立 | 第44-45页 |
| 3.4 “3+1”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效益分析 | 第45-4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中燃公司保税燃油信用销售风险管理对策 | 第47-61页 |
| 4.1 建立事前防范机制 | 第47-52页 |
| 4.1.1 建立并完善客户信用数据库 | 第47-52页 |
| 4.2 建立事中控制机制 | 第52-58页 |
| 4.2.1 加强信用销售合同的管理 | 第52-53页 |
| 4.2.2 健全债权担保制度 | 第53-55页 |
| 4.2.3 完善合同履行流程 | 第55-56页 |
| 4.2.4 建立 AIS 信用客户船舶数据库及风险预警 | 第56-58页 |
| 4.3 建立事后监督机制 | 第58-60页 |
| 4.3.1 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 第58-59页 |
| 4.3.2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 第59-6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个人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