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简化模型的车身侧面耐撞性分析与优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侧面碰撞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侧面碰撞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经验法 | 第14页 |
1.2.2 试验法 | 第14-15页 |
1.2.3 计算机仿真法 | 第15页 |
1.3 侧面碰撞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车身简化模型 | 第18-2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整车侧面碰撞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27页 |
2.2.1 整车有限元模型 | 第24-26页 |
2.2.2 移动壁障模型 | 第26-27页 |
2.3 移动壁障有效性验证 | 第27-29页 |
2.4 整车侧碰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29-32页 |
2.4.1 整车侧碰模型建立 | 第29页 |
2.4.2 整车侧碰模型验证 | 第29-32页 |
2.5 侧面耐撞性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2.6 B柱变形特点 | 第33-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侧围子结构简化模型建立与耐撞性优化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有限元简化模型建立 | 第35-39页 |
3.2.1 简化模型建立方法 | 第35页 |
3.2.2 简化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3.2.3 简化模型验证 | 第37-39页 |
3.3 边界条件稳健性研究 | 第39-41页 |
3.4 B柱刚度梯度优化 | 第41-43页 |
3.4.1 问题描述 | 第41-42页 |
3.4.2 优化方案 | 第42-43页 |
3.5 优化过程 | 第43-46页 |
3.5.1 优化目标和设计变量确定 | 第43页 |
3.5.2 优化模型建立 | 第43页 |
3.5.3 试验设计方案 | 第43-44页 |
3.5.4 近似模型建立验证 | 第44-45页 |
3.5.5 模拟退火算法 | 第45-46页 |
3.6 优化结果验证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梁壳混合单元简化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48-62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1.1 梁壳混合单元模型特点 | 第48页 |
4.1.2 梁单元模型建模准则 | 第48-49页 |
4.2 对标车侧围概念模型建立 | 第49-58页 |
4.2.1 梁单元选用 | 第49-50页 |
4.2.2 塑性铰位置确定 | 第50页 |
4.2.3 构件惯性属性与刚度特性提取 | 第50-54页 |
4.2.4 侧围结构简化 | 第54-58页 |
4.2.5 侧围梁单元模型构建 | 第58页 |
4.3 梁单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58-60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基于梁壳混合模型的侧围耐撞性优化 | 第62-74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简单薄壁弯梁耐撞性优化 | 第62-67页 |
5.2.1 Z字型梁等效梁单元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5.2.2 梁单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64-65页 |
5.2.3 梁单元模型耐撞性优化 | 第65-67页 |
5.3 车身B柱耐撞性优化 | 第67-71页 |
5.3.1 问题描述 | 第68页 |
5.3.2 设计变量和优化目标 | 第68-69页 |
5.3.3 试验设计 | 第69页 |
5.3.4 响应面回归 | 第69-70页 |
5.3.5 序列二次优化 | 第70-71页 |
5.4 优化结果验证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附录 A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