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动机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18-30页 |
2.1 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考察 | 第18-24页 |
2.1.1 对比第二语言获得的两种方式看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 | 第19-22页 |
2.1.2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 第22-23页 |
2.1.3 偏误的类别 | 第23-24页 |
2.2 越南语与汉语比较研究和偏误分析现状 | 第24-30页 |
2.2.1 先对比后探讨教学对策 | 第24-25页 |
2.2.2 先对比后进行偏误分析 | 第25页 |
2.2.3 只探讨教学 | 第25页 |
2.2.4 按学习阶段分析某一语法点 | 第25-26页 |
2.2.5 只进行偏误分析 | 第26-27页 |
2.2.6 先进行偏误分析,后提出教学对策 | 第27页 |
2.2.7 只对比越汉两种语言的语法 | 第27-28页 |
2.2.8 只探讨习得顺序 | 第28页 |
2.2.9 探讨习得顺序结合偏误分析 | 第28-29页 |
2.2.10 其他方面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越汉语法特征与《汉语教程》语法教学概况 | 第30-62页 |
3.1 什么是语法 | 第30-31页 |
3.2 越南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特征 | 第31-44页 |
3.2.1 越南语语法特征 | 第31-37页 |
3.2.2 汉语语法特征 | 第37-40页 |
3.2.3 越汉语法特征比较 | 第40-44页 |
3.3 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 | 第44-49页 |
3.3.1 语法教学的目标、原则和研究观念 | 第44-45页 |
3.3.2 语法教学的基本内容 | 第45-49页 |
3.4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与《汉语教程》语法教学的问题 | 第49-62页 |
3.4.1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49-50页 |
3.4.2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 | 第50-51页 |
3.4.3 《汉语教程》(修)中语法教学难点的内容 | 第51-54页 |
3.4.4 越南初级班的学生学习汉语语法偏误情况 | 第54-62页 |
第四章 越南初级班学生汉语语法掌握情况调查及其分析 | 第62-110页 |
4.0 调查对象、目的、范围及方法 | 第62-63页 |
4.1 第一次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 第63-80页 |
4.1.1 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63-68页 |
4.1.2 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 第68-80页 |
4.2 第二次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 第80-94页 |
4.2.1 第二次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80-84页 |
4.2.2 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 第84-94页 |
4.3 第三次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 第94-104页 |
4.3.1 第三次问卷调查的内容 | 第95-97页 |
4.3.2 第三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其分析 | 第97-104页 |
4.4 小结 | 第104-110页 |
4.4.1 关于趋向补语偏误情况 | 第104-105页 |
4.4.2 定语偏误情况 | 第105-107页 |
4.4.3 离合动词偏误情况 | 第107-110页 |
第五章 强化汉语语法能力的教学对策及方案设计 | 第110-158页 |
5.1 针对越南初级班学生强化汉语语法能力的教学对策 | 第110-122页 |
5.1.1 培训高素质的教师 | 第110-112页 |
5.1.2 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 | 第112页 |
5.1.3 适应教学对象的教材 | 第112-113页 |
5.1.4 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第113-122页 |
5.2 针对越南初级班学生强化汉语语法能力的方案设计 | 第122-130页 |
5.2.1 语法能力强化教学与学习的设计 | 第122-123页 |
5.2.2 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 第123-125页 |
5.2.3 教案设计实例 | 第125-130页 |
5.3 《汉语教程》(修)语法难点强化教学分析及方案 | 第130-158页 |
5.3.1 语法点选用、呈现及编排分析 | 第130-131页 |
5.3.2 语法点编排分析 | 第131-135页 |
5.3.3 语法点练习设计及练习题型分析 | 第135-136页 |
5.3.4 针对越南初级班学生强化语法的教学设计 | 第136-15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58-161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58-159页 |
6.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59-160页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6页 |
致谢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