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点--兼析女高音芭芭拉的演唱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舒曼的生长环境和文化修养 | 第10-12页 |
第一节 舒曼的成长经历 | 第10页 |
第二节 舒曼的文化修养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舒曼与诗歌 | 第11-12页 |
第二章《诗人之恋》歌词再探 | 第12-15页 |
第一节 舒曼对《诗人之恋》歌词的选择 | 第12页 |
一、《诗人之恋》歌词来源 | 第12页 |
第二节 对于诗篇的选择 | 第12-15页 |
一、温和的政治倾向 | 第12-13页 |
二、充满矛盾的时代性倾向 | 第13-15页 |
第三章《诗人之恋》音乐特色再探 | 第15-38页 |
第一节 用音乐强化海涅诗词中的含蓄风格 | 第15-19页 |
第二节 旋律中的演唱技术难度设计 | 第19-29页 |
一、音域的设计 | 第19-22页 |
二、乐句的设计 | 第22-24页 |
三、换声的设计 | 第24-26页 |
四、双旋律的设计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变化音、转调在套曲中的应用 | 第29-38页 |
一、凸显伤愁 | 第29-31页 |
二、拓展乐思 | 第31-32页 |
三、伴奏的角色变化 | 第32-38页 |
(一) 烘托性角色 | 第33-36页 |
(二) 二重性角色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芭芭拉的《诗人之恋》演唱剖析 | 第38-48页 |
第一节 以芭芭拉的演唱为剖析案例的理由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芭芭拉版本中7 首经典唱段的演唱要点探析 | 第39-48页 |
一、第一阶段,爱恋与憧憬 | 第40-43页 |
二、第二阶段彷徨与失望 | 第43-45页 |
三、第三阶段痛定思痛,将爱情遗忘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