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9-21页 |
1.1 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企业信息分析与企业价值评估结合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企业信息分析中某一方面与企业价值评估相结合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可供借鉴的企业信息分析方法研究 | 第14-17页 |
1.3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1 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7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论研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 | 第18页 |
1.4.2 文献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4.3 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 第19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概念阐释与准则要求 | 第21-35页 |
2.1 企业价值及企业价值创造的内涵 | 第21-26页 |
2.1.1 企业价值概念的一般含义 | 第21-22页 |
2.1.2 企业创造的价值、企业资产的价值与企业权益的价值 | 第22-24页 |
2.1.3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企业价值创造 | 第24-26页 |
2.2 企业价值评估的内涵 | 第26-30页 |
2.2.1 企业价值评估概念和定义 | 第26-27页 |
2.2.2 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 | 第27-28页 |
2.2.3 企业价值评估的价值类型 | 第28-30页 |
2.3 企业信息分析与企业价值评估 | 第30-31页 |
2.3.1 收益途径企业价值评估中企业信息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 第30-31页 |
2.3.2 本文对“企业信息”的定义 | 第31页 |
2.4 中外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中对企业信息分析的要求 | 第31-35页 |
2.4.1 中国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中对企业信息分析的要求 | 第32-33页 |
2.4.2 国际评估准则体系中对企业信息分析的要求 | 第33-34页 |
2.4.3 中外企业价值评估准则各要求对构建企业信息分析体系的启示 | 第34-35页 |
3 构建用于收益途径价值评估的企业信息分析体系 | 第35-68页 |
3.1 概览 | 第35-40页 |
3.1.1 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37-38页 |
3.1.2 企业非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38-39页 |
3.1.3 估值模型选择模块 | 第39-40页 |
3.1.4 估值参数预测模块 | 第40页 |
3.1.5 各模块之间相互关系 | 第40页 |
3.2 构建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40-48页 |
3.2.1 内容概述 | 第40-41页 |
3.2.2 会计调整与管理用财务报表 | 第41-42页 |
3.2.3 反映企业价值创造逻辑的财务分析体系 | 第42-47页 |
3.2.4 形成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47页 |
3.2.5 使用企业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47-48页 |
3.3 构建企业非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48-57页 |
3.3.1 借鉴的其他学科分析工具概述 | 第48页 |
3.3.2 环境分析 | 第48-52页 |
3.3.3 商业模式分析 | 第52-55页 |
3.3.4 形成企业非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55页 |
3.3.5 使用企业非财务信息分析模块 | 第55-56页 |
3.3.6 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联系机制 | 第56-57页 |
3.4 构建估值模型选择模块 | 第57-61页 |
3.4.1 估值方法选择 | 第57-59页 |
3.4.2 代数形式设定 | 第59-61页 |
3.5 构建估值参数预测模块 | 第61-68页 |
3.5.1 详细预测期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各参数的预测模型设定 | 第62-66页 |
3.5.2 永续期估计永续价值所需各参数的预测模型设定 | 第66-68页 |
4 以洽洽食品的估值为例展示企业信息分析体系的应用 | 第68-77页 |
4.1 企业历史及现状分析 | 第68-72页 |
4.1.1 企业概况 | 第68-69页 |
4.1.2 财务分析 | 第69-70页 |
4.1.3 非财务分析 | 第70-72页 |
4.2 估值模型选择及预测模型设定 | 第72-75页 |
4.2.1 选择估值模型 | 第72页 |
4.2.2 设定预测模型 | 第72-75页 |
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75-76页 |
4.3.1 生成预测结果 | 第75-76页 |
4.4 折现率分析、估值计算及结论 | 第76-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