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7-3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2.1.2 生态位理论 | 第18页 |
2.1.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2.1.4 资源依赖理论 | 第19-20页 |
2.2 社会创业与社会企业研究综述 | 第20-27页 |
2.2.1 社会创业的缘起 | 第20-21页 |
2.2.2 社会创业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2.3 社会创业的特征与类型 | 第23-24页 |
2.2.4 社会企业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2.3 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2.3.1 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发展 | 第27-28页 |
2.3.2 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 | 第28-29页 |
2.3.3 企业生态位相关研究 | 第29-30页 |
2.3.4 生态系统适宜度的评价研究 | 第30-32页 |
第3章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分析与适宜度模型构建 | 第32-44页 |
3.1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分析 | 第32-35页 |
3.1.1 社会创业活动的生态学成长演化路径 | 第32-33页 |
3.1.2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第33-35页 |
3.2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35-39页 |
3.2.1 社会创业生态群落 | 第36-38页 |
3.2.2 社会创业支撑环境 | 第38-39页 |
3.3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模型构建 | 第39-44页 |
3.3.1 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介绍 | 第39-41页 |
3.3.2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界定 | 第41-42页 |
3.3.3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模型描述 | 第42-44页 |
第4章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4-58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流程 | 第44-46页 |
4.1.1 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4.1.2 设计流程 | 第45-46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49页 |
4.2.1 适宜度评价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4.2.2 构建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49页 |
4.3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8页 |
4.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回顾 | 第49-50页 |
4.3.2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50-52页 |
4.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2-58页 |
第5章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实证研究 | 第58-67页 |
5.1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第58-60页 |
5.1.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5.1.2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的结合点 | 第59-60页 |
5.2 实证评价过程 | 第60-65页 |
5.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60-61页 |
5.2.2 北京市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 | 第61-63页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3 对策与建议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 | 第77-78页 |
附录C 调研问卷 | 第78-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