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一)研究师生空间距离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师生空间距离不合理现象的存在 | 第12页 |
(三)师生空间距离研究的缺乏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23-24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高校师生空间距离概述 | 第25-37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空间语言 | 第25页 |
(二)个人空间 | 第25-26页 |
(三)人际空间距离 | 第26-27页 |
二、高校师生空间范围分类与个人空间 | 第27-32页 |
(一)空间范围分类 | 第27-28页 |
(二)高校师生空间范围分类 | 第28页 |
(三)高校师生个人空间 | 第28-32页 |
三、保持师生适度空间距离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一)师生个人空间需要 | 第32页 |
(二)教育教学需要 | 第32页 |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需要 | 第32-33页 |
四、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特点 | 第33-35页 |
(一)直观性与隐蔽性 | 第33页 |
(二)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 第33页 |
(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 第33-34页 |
(四)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34-35页 |
五、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 | 第35-37页 |
(一)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方法 | 第35页 |
(二)师生空间距离的衡量尺度——标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高校师生空间距离的调查 | 第37-57页 |
一、师生个人空间及空间距离的研究设计 | 第37-3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7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三)抽样说明 | 第38页 |
二、师生空间距离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55页 |
(一)师生个人空间现状 | 第38-43页 |
(二)师生空间距离现状 | 第43-47页 |
(三)师生空间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2页 |
(四)师生空间距离对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高校最佳师生空间距离的建构 | 第57-69页 |
一、建构最佳师生空间距离的价值取向 | 第57-58页 |
(一)尊重师生的独立性与强调师生和谐共处并重 | 第57页 |
(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为目的 | 第57-58页 |
(三)强调师生的行为调节为工具 | 第58页 |
二、师生最佳空间距离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58-60页 |
(一)环境心理学 | 第58-59页 |
(二)近体学 | 第59-60页 |
三、师生最佳空间距离建构的策略 | 第60-69页 |
(一)固定特征空间设计 | 第60-62页 |
(二)半固定特征空间设计 | 第62-63页 |
(三)非正式空间设计 | 第63-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