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概述 | 第14页 |
1.2 植物油活性物质及其营养功能 | 第14-17页 |
1.2.1 脂肪酸 | 第14页 |
1.2.2 植物甾醇 | 第14-15页 |
1.2.3 维生素 | 第15页 |
1.2.4 类胡萝卜素 | 第15-16页 |
1.2.5 酚类化合物 | 第16页 |
1.2.6 角鲨烯 | 第16-17页 |
1.3 主要营养功能成分检测技术 | 第17-18页 |
1.3.1 光谱技术 | 第17页 |
1.3.2 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17-18页 |
1.4 食品抗氧化能力评价研究 | 第18-20页 |
1.4.1 DPPH法 | 第19页 |
1.4.2 ABTS法 | 第19页 |
1.4.3 FRAP法 | 第19-20页 |
1.5 活性成分抗菌评价研究 | 第20页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食用植物油中主要营养成分LC-MS/MS同步检测方法 | 第22-37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 | 第23-24页 |
2.2.1 化学药品与材料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24页 |
2.3 方法 | 第24-26页 |
2.3.1 样品制备、提取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2.3.3 LC-MS/MS方法建立 | 第25页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2.3.5 方法的定量限、检出限及线性范围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4.1 标准品质谱参数的优化 | 第26页 |
2.4.2 单因素提取条件 | 第26-28页 |
2.4.3 响应面优化 | 第28-31页 |
2.4.4 色谱条件优化 | 第31-32页 |
2.4.5 方法学验证 | 第32-34页 |
2.4.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食用植物油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 第37-46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37-38页 |
3.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38页 |
3.3 方法 | 第38-40页 |
3.3.1 抗氧化评价测试样品的制备 | 第38页 |
3.3.2 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8-40页 |
3.3.3 统计分析 | 第40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40-45页 |
3.4.1 不同抗氧化能力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3.4.2 准确评价11种食用植物油的抗氧化能力 | 第41-43页 |
3.4.3 茶籽油初榨油和市售精炼茶籽油的提取相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 第43-44页 |
3.4.4 抗氧化能力和营养功能成分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食用植物油的抑菌效果活性研究 | 第46-55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2.1 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46-47页 |
4.2.2 主要仪器耗材 | 第47页 |
4.3 方法 | 第47-49页 |
4.3.1 供试菌株 | 第47页 |
4.3.2 培养平板的制备 | 第47-48页 |
4.3.3 食用植物油提取液抑菌效果的研究 | 第48页 |
4.3.4 滤纸片渗透法测定食用植物油提取相对各受试菌株的抑菌作用 | 第48-4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4.4.1 确定细菌悬液浓度 | 第49-50页 |
4.4.2 提取液对各种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 | 第50-52页 |
4.4.3 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对四种受试菌的抑制作用 | 第52-53页 |
4.4.4 不同精炼程度的菜籽油对四种受试菌株的抑菌效果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