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语言学成就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钱大昕的生平、学术背景及著作 | 第13-18页 |
| 一、生平 | 第13-14页 |
| 二、学术背景 | 第14-16页 |
| (一)社会背景 | 第14页 |
| (二)个人成长环境 | 第14-16页 |
| 三、著作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文字研究 | 第18-35页 |
| 一、总结《说文》体例 | 第18-23页 |
| (一)《说文》举一反三之例 | 第18-20页 |
| (二)《说文》连上篆字为句 | 第20-23页 |
| 二、利用《说文》解读文献 | 第23-26页 |
| (一)《说文》引经异文 | 第23-24页 |
| (二)利用《说文》具体解读典籍文献 | 第24-26页 |
| 三、指出前人对《说文》研究的不足 | 第26-30页 |
| (一)二徐私改谐声字 | 第27-28页 |
| (二)唐人引《说文》不可皆信 | 第28-30页 |
| 四、对俗字的研究 | 第30-35页 |
| (一)唐宋俗体字 | 第30-32页 |
| (二)《说文》本字俗借为它用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音韵研究 | 第35-71页 |
| 一、声母研究 | 第35-52页 |
| (一)古无轻唇 | 第38-41页 |
| (二)古无舌上音 | 第41-43页 |
| (三)古人多舌音 | 第43-46页 |
| (四)古音影喻晓匣不甚区别 | 第46-47页 |
| (五)双声 | 第47-48页 |
| (六)三十六字母渊源 | 第48-51页 |
| (七)字母诸家不同 | 第51-52页 |
| 二、韵母研究 | 第52-60页 |
| (一)《声类》、《韵集》 | 第53-54页 |
| (二)唐宋韵同用独用不同 | 第54-56页 |
| (三)平水韵 | 第56-58页 |
| (四)《诗经》中的用韵 | 第58-59页 |
| (五)双声叠韵 | 第59-60页 |
| 三、声调研究 | 第60-63页 |
| (一)四声始于齐梁 | 第61-63页 |
| (二)具体诗词平仄的确定 | 第63页 |
| 四、反切研究 | 第63-71页 |
| (一)反切起源 | 第64-65页 |
| (二)反切注音的古今变化 | 第65-68页 |
| (三)古注反切的利用 | 第68-71页 |
| 第四章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训诂研究 | 第71-98页 |
| 一、因声求义 | 第71-82页 |
| (一)内容 | 第72-78页 |
| (二)方法 | 第78-82页 |
| 二、考释俗语词 | 第82-88页 |
| (一)考订始见时代 | 第83-84页 |
| (二)研究词义演变 | 第84-86页 |
| (三)记录古今名称 | 第86页 |
| (四)纠正错误解释 | 第86-87页 |
| (五)利用方言俗语词考证词义 | 第87-88页 |
| 三、文化研究 | 第88-98页 |
| (一)姓氏研究 | 第88-91页 |
| (二)避讳研究 | 第91-98页 |
| 结语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